作者:Joanne
中国现代性历史发展历程中,有无数著名的翻译家,如严复、傅雷、许渊冲……而如果我们走进翻译者的生活,又会发现,翻译也是一项具体而微的工作,有不同的进入路径,也有不同的方法论。
翻译一份上万字的文件,尚且需要好些天。翻译一本书,则经常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获得的翻译经费并不多,是怎样的一种动力,让译者们坚持了这份工作呢?
或许,《哈利•波特》中文版的译者马爱农、青年诗歌译者包慧怡、八十三岁走路就爱听摇滚的翻译家杨武能,他们的翻译之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他们大多都不是从一开始就选定翻译这条道路的,很多都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这一坚持就是半辈子。我想,除了热爱之外,大概是他们在其中找到了众多不为人知的乐趣。
看着他们,你会觉得明确且做到自己喜欢的事,一辈子的时间或许就会变得很短。
01
译者:马爱农
对于马爱农来说,她的翻译之路是因一本童话书《绿山墙的安妮》启蒙,由《哈利.波特》开始。她说:“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如同和魔法城堡的小伙伴们亲身经历了一切一样。” 这让她觉得,翻译能带领她抵达现实世界无法触及的地方、经历自己未曾拥有的人生。
02
译者:包慧怡
有着十多年译龄的青年译者包慧怡,她坚持翻译的理由很朴实:用翻译来逃避更令人崩溃的事情。因为喜欢某一本诗集,她开启了漫长的翻译之路。她说:“翻译就像疾风暴雨之间的港口一样,它能承受住那一切,给你像体力劳动一样安心”。
译者:包慧怡
她认为,翻译是一场危险而前途未卜的炼金术,不断为语言开拓新的空间,具有更新语言的力量。翻译会为母语起到塑形的作用,也会为新的语言和文学风格播下种子,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最终一定会看到意外的他山之花。
翻译是一场炼金术
03
译者:杨武能
八十三岁高龄的德语老翻译家杨武能,翻译其实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他最初的梦想是三峡大坝的工程师,却因时代大环境,走投无路选择翻译这一行。这一入就是一辈子,最终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本。期间,他获得德国总统颁发的国家功勋奖章、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
译者:杨武能 来源《但是,还有书籍2》
目前,这位老先生依然每天四点起床,五点开始工作,修订他20几年前翻译的《浮士德》。他说:“翻译就是学习。”对于杨武能这样的老一辈翻译家来说,翻译犹如陆地行舟,带你攀越思想高峰。
这几位翻译家的“翻译之路”虽各不相同,却无不向人们透露:译者不仅仅是文字的传输者,而是他们在一字一句的爬梳中,更新语言的艺术,重建其打通世界的巴别塔。就如同包慧怡说的,翻译,是一个擦亮世界的过程。
免责声明:文章图源均来自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