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中国电影逐步亮相柏林电影节 语言翻译仍是理解障碍

888

对华语地区来说,柏林电影节一直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较冷门的。但今年的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着实吸引了不少华语地区观众的眼球:不仅有中国香港著名影星梁朝伟加盟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今年参展的中国影片数量跟往年相比也是相当多的,堪称是华语片十分热闹的一年。

柏林电影节已经开幕三天了,已经陆续有中国电影在影院公映,不过都是非主竞赛单元的参展影片。主竞赛单元的三部中国电影都要到柏林电影节后半程才陆续上映,现场观众反馈如何、能否最终摘得金熊奖还有待观察。不过就目前已经放映的两部参展华语片:《鬼日子》与《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却发现了不少影响影片理解以及值得后续讨论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翻译。一部英语片在电影节上无疑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影片理解的问题也不会显得那么困难,而华语片就不得不面对字幕翻译的问题。

就现场观众的情况反映,观影中的非华语母语者,通过英文字幕就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比如《鬼日子》中的女主角小名叫石榴,字幕翻译用的Pomegranate一词,而这里直接用拼音Shi Liu更容易让人理解这是一个人名,而使用一个这么长的单词来表示一个人名,不仅延长观众阅读字幕的时间,也同时会让观众分散精力,错失部分电影画面。但凡有通过字幕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知道,说话人如果本身语速很快,字幕转瞬即逝,而字幕太长容易导致观众看不完,电影画面也错过,只会加剧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困难。

此外,以网络小说为蓝本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对没有看过该小说的中国人来说,都不太容易理解,更别提现场的不少当地观众。观影之后,不少外国观众都表示看得很困惑,不是很理解。而《鬼日子》当中展现的乡镇计生队强制怀孕中的妇女堕胎一事并不能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普遍现状,容易造成西方观众对中国更深的误解和偏见。(记者郑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中国电影逐步亮相柏林电影节 语言翻译仍是理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