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刘禹:造一朵会翻译的“云”

777

普通T恤,头发略显蓬乱,穿着人字拖鞋走在街上,刘禹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看样子,他或许正在上学,或许是一个不修边幅的白领,甚至可能是一个打工仔。

事实上,刘禹拥有一家走在行业前端的公司,手下有80多名员工,公司年营业额达千万元,已赢得徐小平等多位风投者青睐。

两年前,因为深感国内翻译公司的零散作业,“没有效率,质量偏低,像作坊一样”,刘禹决意辞职创办一家全新的互联网翻译企业。

当时,他正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出于工作需求,他找过几次翻译公司,面谈、传稿、电话跟进、反馈,每次经历完漫长的琐碎流程后,却发现拿回来的译稿“质量太差了”,刘禹索性自己重新翻译。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翻译公司都是中介性质的,流程很复杂,还时常因为译员没时间等问题,无法保证反馈时间,甚至连翻译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曾在美国上学的刘禹注意到,国外有些翻译公司可能因为译员队伍更为专业,质量稍好,同时价钱也偏贵,而国内的翻译公司,情况更糟糕。

既然现有的做得不好,而市场需求又这么大,那为什么不自己去做?动了这个念头,刘禹决定,要做一种全新的、标准化作业的翻译模式。他要把翻译与他从小就热爱的互联网连结在一起,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中国从未有过的互联网翻译平台。“我深信,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传统产业都将进入互联网阶段。”这一点,从刘禹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而热衷于此的刘禹曾带着班里所有同学,给别人兼职做网页。

两年前,刘禹觉得,时机终于来了。以新翻译模式为突破口,刘禹得偿所愿,进军互联网创业,成立一朵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打出“365翻译”的品牌。

两年后,刘禹已经成功迈开步伐。这两年的时间里,刘禹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互联网翻译平台的搭建。创业之初,刘禹的设想是,通过强大的数据库,接纳数以万计的用户的需求,分析他们的需求习惯,自动将他们的需求分流,并对接到最佳的翻译专业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翻译并第一时间反馈给用户。

通过“一朵云”十几名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两年的研究,现在这一设想已成现实。

刘禹详细地列举了现在在强大平台的支持下,完成一篇文稿翻译的流程:用户下单,客服专员将项目移交至生产部;项目经理分析稿件内容,确定稿件领域、属性;智能系统根据稿件领域属性,自动选择匹配领域译员;项目进展跟踪,确保项目按预定进度进行;质量抽查,及时解决译文质量问题;译员按时完成初译;最后,还要经过校对、排版等工序才能交稿。

“这样的流程只是标准流程,如果用户要求更高,还可以选VIP模式的,价格贵些,质量更高。”刘禹说,按照标准流程,一篇1000字的文稿,基本上几个小时之内便能产生精准的译稿,价格也仅为100元左右。

刘禹仔细算过,事实上,按照365翻译的流程,平均能够为每篇文稿的翻译节省40%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时间、金钱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的毛利润要远比传统的翻译公司高。”而要长期维持这样的翻译流程,一个强大的服务和技术队伍是最重要的。现在,“一朵云”公司中,除了几位资深语言专家作为翻译的最后把关者,其他所有人员全是服务和技术人员,“没有一个翻译人员”。

这支队伍惊人地年轻–平均年龄24岁左右。1986年出生的刘禹自我调侃道:“在公司里,我算老的。”年轻的团队,被刘禹视为公司的重要财富,“我们很年轻,一方面我们确实缺乏经验,但另一方面,年轻人身上有更多的激情”。他深信,激情能够弥补经验不足。

走进一朵云公司的办公场所,年轻的感觉就随处可见。占据整层6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墙、地板、座椅的基本色调是黄色和橘色,员工办公的工位中间完全没有隔板,各负责人的办公室清一色是透明的玻璃墙,门口墙上还挂着几幅宫崎骏动漫的手绘海报。

“一些年轻人一起做事,就是要没有约束,让大家尽量放松自己,把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发挥出来。”刘禹最反感某些单位里随处可见的“办公室政治”,他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一直开开心心地把每个人的事情做好。事实证明,宽松的环境不仅没让员工们降低效率,反而经过大家的努力打拼,带来了“一朵云”的迅速发展。“头一年,我们经常连续24小时工作,吃睡全在公司。就算是现在,本身对上班时间要求比较宽松的技术员工,还经常为了想做好某个细节,自愿加班。”刘禹说。

目前,“一朵云”有一个正在迅速扩大的用户群,“其中大部分是企业用户,有一万多家”,而译员队伍也正在逐步扩大,“现在有三四万名译员,其中有两万多名是专业翻译人员,还有几千名是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体的初级译员”。

为了保证质量,“一朵云”对译员从筛选到考核有一套严格的体系:要成为“一朵云”的译员,要先通过他们设定的考试;成为译员后,按照任务量和用户的反馈量等指标,被分为十个等级,考核结果过低时,译员将被“开除”。

除了用户和译员队伍,“一朵云”的员工队伍也从一开始的几个人成长到现在的80多名,他们的办公场所从一个“犄角旮旯”发展为写字楼一整层,几轮风投也让公司的资金更加充裕……

在很多人看来,刘禹的创业已经开花结果,形势一片大好。但在刘禹看来,一切才刚刚开始,“特别是风投,这不是结果,而是播种”。但对“前途光明”,刘禹深信不疑,尤其是对互联网的未来,刘禹信心满满:“哪怕以后不做翻译了,我也一定是在做互联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刘禹:造一朵会翻译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