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他工作了36年,上了31年夜校;42岁通过“高级德语翻译”考试;面对德方提出“27万欧元解决设备0.7米落差”的方案,以3万元人民币简洁方案取胜……他是为发动机解决疑难杂症的人,他是为企业节省外汇难以计数的人,他是上海转型发展中的技术型维修工。
他就是“上海老师傅”徐小平,2013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德语“讲得最溜”的上海工人
“我和汽车的情结源自我的父亲。他曾经是一位出色的汽车维修工人。小时候我就梦想着能像父亲一样与汽车、设备打交道,做一个给汽车‘看毛病’的人。”徐小平说。
1989年,已工作了12年的徐小平无意中看到招聘广告,随即在100人中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上班第一天,面对一个个老外、一排排从未见过的进口机床以及密密麻麻的德文铭牌,他有点懵。几次语言不通造成的尴尬更使他痛下决心首先要过外语关。
于是,当时已经30岁、只有高中文化、学徒出身的徐小平步入夜校,从零基础开始学德语。10年时间,听了100多盒德语磁带、阅读了30多本德语书籍、背诵了1000多篇德语文章,用坏了5个录音机。如今,徐小平能用德语与德国专家直接对话、独立主持中德设备商务谈判,成为德语讲得“最溜”的上海工人。
创新改变追求“深度维修”
学语言、学技术、学文化……坚持不懈的学习让徐小平具备了成功驾驭世界水平高精设备的能力。作为上海大众第一个“特级技能师”,他先后主持攻克了数十项设备的疑难杂症,“外国人能解决的我们要解决,外国人不能解决的,我们想办法也要解决。”是他的口头禅。
发动机厂有一台英国进口磨床,如果静压轴承烧毁将被迫停产一周。徐小平想,为什么不能安装一个报警装置呢?英国设备专家说,这是设计无法跨越的一道坎。但徐小平大胆优化机床原设计,运用液压原理设计了一套监控装置,从1996年至今,仅6次报警预防故障。
进口高速加工中心被誉为制造设备的“皇冠”,其核心部件“电主轴”制造维修被国外垄断,修一根轴要价20万元,花了大笔外汇不说,维修周期还不能保证。徐小平带领团队艰苦探索,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自主修理,维修水平接近国际同行,费用仅为外商报价的15%。
面对老外要求“100万元、七天时间修复机床故障”,他勇挑重担36小时恢复设备运行;面对进口激光设备动辄十几小时的高难调整,他发明出了仅用0.5小时完成调焦的“激光可视对焦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业精于专的徐小平深感维修不能只是简单的换换配件,要能够“深度维修”。
如今更注重团队建设
一般来说,维修总是在出现故障之后,徐小平却提出一个新理念:维修人员应该更像中医大夫,不仅在设备“身体”差时要看,更要在其好的时候调和。他推出以预防性修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其创造的“徐小平六大工作法”成为维修人员克服疑难杂症的“法宝”。他的“岗位创新理念”成为普通员工岗位成才的指南。如今,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的设备有效工时利用率达到80%以上,是德国大众集团动力总成工厂中该项指标最高的。
从普通维修工到工人专家,徐小平的学习成长经历也表明上海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的过程中,最紧缺的,是既有技术手艺、又有文化知识,还善于思考的体力脑力复合型人才。“上海老师傅”,曾经是一个让人感到无比自豪的身份,也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呼。徐小平这位老师傅,正在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本领传到新徒弟身上。
“以前我很注重个人学习,但现在我更注重团队建设。”徐小平希望,将来提到汽车发动机维修,可以删略“徐小平”三个字,而是让人想起大众,想起上海,想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