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小翻译变身大顾问

42岁的郭凤志用扎实的外语、广阔的网络、独到的眼光开拓了广东与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的未来

1993年,当郭凤志从中国地质大学科技俄语专业毕业时,学习俄语的热潮已经被英语替代。作为硕果仅存的科技俄语领域的翻译人才,这20年间他往返中国与独联体国家180余次,参与涉外谈判1000多场,翻译技术资料上百万字,成为业内知名的科技翻译与随团顾问。2009年11月,他推动成立了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并担任秘书长,从此,他的角色从“语言的交换者”变为“资源的中介方”,成为一名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者。

与郭凤志的访谈在白云区民营科技园内的联盟会客室进行——这里弥漫着迥异于附近民企的异国情调,一排排独联体科技院校的介绍宣传板让客人不得不注意到正在重新崛起的东欧科技。2008年前,广东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如今,广东与独联体的合作数量、质量已在全国前列。郭凤志带着集结他20年见闻的《俄罗斯散记》而来,他平头,高个,语速快,经济数据、科技术语信口拈来。据这位42岁的秘书长说,近些年他仍然忙碌在国际合作的第一线,往往是周一从广州到莫斯科开始谈判,周五回国,周日再度出发。

从俄语翻译到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者,有人称郭凤志为中俄交往的民间使者,郭凤志对此欣然接受。在二十载的语言、文化交融中,他与俄国友人在雪地里烤肉唱歌,在月夜下对酌伏特加。他见证了俄罗斯人面对苦难坦然乐观的个性,被前苏联科学家安贫乐道严谨治学的品格所触动。他在黑龙江成长、在武汉接受教育、在东欧寻找机遇,如今,他扎根在广州这个城市的包容务实中,用扎实的外语、广阔的网络、独到的眼光开拓广东与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的未来。

文、图/记者方晴、林洪浩

技术翻译的辛劳:

两天两夜不合眼

飞机汽车轮番换

郭凤志的成功是一句俄文一句中文地说出来的,并非人们想象中飞机酒店迎来送往的那般风光。

1993年,他从中国地质大学科技俄语专业毕业,到白俄罗斯为一位叫“老阿”的长者做技术翻译。由于不熟悉,他把通讯系统中的“合路器”翻译成“把几条公路加在一起的一个东西”,这次经历被“老阿”当做笑话讲了十几年,甚至还传到白俄罗斯总统的耳中。

20年后回首,担任白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部长的“老阿”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郭凤志的眼角也平添几分沧桑,在二人合照下郭写道,“如今站在他面前,他更称道的是我的成长。”

“科技翻译的前期是枯燥、乏味的,但磨炼了人的心智。”郭凤志如此形容他的职业。频繁的飞行、长期的出差是他生活的常态,一年中约有3个月都在国外,最长的一次是6个月。

1996年,国内需要引进俄罗斯的一个大项目,紧张的时间表让谈判双方有两天两夜时间都在会议室中度过。在此期间,郭凤志几乎没合眼,累了在长椅上躺一躺,饿了在会议桌上吃洋快餐。“技术人员轮番换,翻译人员可没得换。”

技术翻译的境界:

“我就是谈判场,谈判场就是我”

一般的外语翻译只要掌握两国语言的灵活转换就行了,专业的科技翻译意味着丰富的外语知识、大量的专业术语、科技文体繁复句式的掌握,还意味着活动前熟读如山的原文材料及相关资料。在访谈中,郭凤志对他经手引进的技术细节、技术来源、历史背景了如指掌。

但这还不够。“进入谈判场上的翻译位置后,我就是谈判场,谈判场就是我。”郭凤志认为,一个成熟、专业的技术翻译,不仅要了解俄语知识、技术知识,熟悉科技合作洽谈的程序,控制谈判现场情绪,更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引导双方进行碰撞和对接,为协议的签订提供咨询。

13年后,郭凤志已从谈判桌下的翻译者,一跃成为谈判桌上的随团顾问。2009年,白云电器寻求技术突破、转型升级,无奈受制于欧美的技术出口壁垒与封锁。在郭凤志的牵线下,白云电器与世界先进的乌克兰扎布罗热变压器研究所达成了在大功率远距离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域的联合开发合作协议。此前,他与白云电器的老总不远万里从广州飞到乌克兰,换乘小飞机飞2小时到哈尔科夫,最后换乘汽车3小时到扎布罗热。小飞机没有空调只有风扇,600公里飞了2个小时,被笑称为“长翅膀的拖拉机”。“可谓是拿生命来出差。”郭凤志笑言,“非常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有着世界上辉煌一时的研究所。”

以此为契机,在郭凤志的推动下,增强民营企业与独联体国家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提上了政府的议程。2009年11月21日,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落户在白云区的民营科技园,重点引进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六大领域的先进技术,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广州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的特色。有16年俄语翻译和合作经验的郭凤志,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者。

科技合作也创新:

在乌是航天技术

在华做女性内衣

在郭凤志经手的国际科技合作案例中,民营科技园的丽华香精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通用无机化学研究所的案例最让人称奇。

合作缘起于一次乌克兰科学家团在白云区民营科技园的访问参观中。丽华香精的老板希望开发一种技术,让女性内衣具有持续90天、洗涤40次不褪的香味。当中方企业负责人讲到化学公式及原理后,一位乌克兰的老科学家马上通过纸笔讲解纳米级的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这个技术增加物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据介绍,这种表面处理技术最早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乌克兰科学家在现场笑言,“我们的尖端技术到了中国不仅能用于民用,还能用于女士内衣,这是我一辈子都没想到的。”2012年,丽华香精与乌克兰科学家成功研发了全球领先的纳米香精技术。

“哑铃型”合作:

独联体有技术,广东提供市场

除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外,郭凤志把目光放得更远。既然独联体国家有着世界先进的技术,中国有着他们所不能及的广阔市场和产业化能力,为何不把两者结合到一起?与其购买技术,不如把研发机构搬到中国。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

据郭凤志介绍,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是被称为“焊接学之父”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2010年科技总产值达9000万人民币,但与科研成果的丰硕不对应的是其收入。2011年1月,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土地、资金投入为主,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以技术、人员投入为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以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主,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在广州成立,它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在中国开展焊接和相关工艺技术的主要研发中心。“这个合作至少缩短中国在焊接领域20至30年的时间。”郭凤志说。

在联盟的实践中,郭凤志采用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即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建立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合作网络,将两端合作网络做强、做实、做大,并使两个网络紧密结合,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2年,联盟推出了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资源数据库,包含了180多位独联体专家、1000多项科研成果、30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国际科技合作资料。

截至2013年,联盟已向广东省企业发布了1470项独联体科技最新成果,促成87项合作签约,其中45项已在珠三角各企业铺开,15项已产业化。

尽管已经取得了这些成绩,郭凤志仍无法脱离危机感,资金、方向随时萦绕在他心头。有朋友提出炒热联盟的想法,“不能炒,只能炖。”他说。在20年的积淀中,他觉得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小翻译变身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