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陈佐洱首度揭秘香港回归谈判最后阶段的真实细节,是了解香港回归历史不可多得的力作。
●作者说:“这本书,是我对交接香港过程中一小段历史的交代,也是对自己度过的那段岁月、对后人作的一个交代。”
●本文为作者授权本报首发,《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一书即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此时,我发现坐在对面包雅伦代表旁的译员陈淑华小姐眼睛亮了起来,脸上绽放笑容但又瞬间收敛,恢复一本正经的常态,埋头速记老包的回应,然后用平淡的中性语调准确翻译成中文。
陈小姐是港英政府翻译室的首席译员,业务最强,据说撒切尔夫人来港也是她担任翻译,她不仅英文好,而且中文、普通话也很好,尤其擅长运用中国的成语、谚语,比如能把“耳熟能详”等不太热门的词组在即席翻译时脱口而出,多场谈判中这个“耳熟能详”词组曾在她的口中切近地出现过多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她在执行公务时的微妙心态,这几年,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几项重要谈判的英方译员都是由陈小姐担任,所以我和她虽然个别交谈机会不多,但观察她,甚至注视她的机会却不少,因为我需要借助她的翻译,一字不漏地了解英方组长说的话。我发现,她不但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公务员,而且作为译员她认真践行严复先生提倡的“信达雅”职业操守,一丝不苟,甚至力图善美;即使在谈判桌旁,她的心态也是与绝大多数的香港同胞一样———希望中英双方在香港过渡期加强合作。对于每一次谈判冲突深层的原委道理她可能不一定完全了解或者不太想去了解,但明白凡事中英和则香港幸,裂则香港衰,总希望自己能为此多出点力,又好像觉得无可奈何。所以,我能多次观察到,双方剧烈争吵时,专家组成员的表情或许可以是激动乃至愤怒,而她的语调虽然一如既往地平淡,却会流露出一丝痛苦;一旦双方接近达成共识,她偶然也会情难自禁地调神畅情,流露出一丝激动和兴奋。
我理解陈小姐内心深处的纠葛。她所代表的香港公务员的素养和敬业精神,高质量的专业水准,给予我和专家组的同事们很大支持,也鞭策着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香港实现平稳过渡———同心协力,甘苦与共。在迎接回归的日日夜夜里,有多少同胞和陈小姐一样,默默奉献着,和我们一起一步步迈向目标。
香港回归后,陈淑华小姐作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驻东京的贸易代表来北京,参加清华大学专门为香港特区高级公务员举办的短期国情培训班。我会见培训班全体学员时,才再一次见到她,这时的她神情焕然一新,更加有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