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外文应先翻译后吸收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江蓝生女士8月30日在人民网做嘉宾访谈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任何文化要想增强表达力,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都要向其他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吸取营养,语言也不例外。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和吸收其他民族有益有用的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对于字母词也应抱着这样的态度。”

 

对于汉语要吸收外语营养,丰富汉语的表达力,我们与江女士持相同看法。只是以何种方式吸收,我们与江女士的看法完全相反。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先翻译再吸收。江女士的看法是:字母词可以不翻译成汉字,而是以外文字母的形态直接插入汉字汉语之中。分歧如此简单:一个要翻译,一个不要翻译。

 

一个是西文字母形态,如潺潺流水;一个是方块汉字形态,如巍巍高山。各美其美,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特质。如果让字母词不加翻译直接入汉文,那就根本做不到如江女士所说的“在借鉴吸收中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翻译而后吸收,是汉语吸收外语古往今来的原则。在古代,从西域吸收“葡萄”、“骆驼”;从佛教吸收“世界”、“庄严”、“圆满”。在近代,从英语中吸收“坦克”、“沙发”、“吉普车”,从日语中吸收“政府”、“党”、“方针”、“政策”。在当代,从英语中吸收“可口可乐”、“电脑”等,都是翻译后才进入汉语言的。

 

翻译而后吸收,是各种语言文字相互吸收的普遍原则。有人举例说,英语不也是吸收汉语吗?是的,但它也是翻译成英语,把汉字形态变成了英文字母形态,而不是直接把汉字搬过去。例如,英语单词中的“silk”,中文意思指“丝绸”,是用音译的方法借用过去的。还有“关系”,在英语中称为“guanxi”,也是把汉语英化。哪里像今天的中国这样,直接把西文字母词搬到汉字中。在方块汉字的阵列中,隔几行有几个外文字母,真像是我们满头黑发中插上几根金发,在我们黄皮肤脸上贴上一块白皮,不协调、不和谐、不美观。英语中如果时不时插上几个汉字,也很刺眼,也不美吧?

 

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应用,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字母词越来越多。就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第3版收录了39条,第6版增加到239条。100年以后的《现代汉语词典》,会不会收录1万条?那还叫汉语吗?另一个结果是,由于字母词大量采用,给人的错觉是英语可以直接进入汉语,多少年、多少代后,真有英语代替汉语,汉语终至消亡的危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外文应先翻译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