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高水平翻译人才缺乏 如何让文学交流渠道更畅通

让文学交流的渠道更畅通

泰戈尔的《飞鸟集》让我们认识了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高尔基、 屠格涅夫、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人将俄罗斯文学深深扎根在几代中国人心中;而《巴黎圣母院》、《契诃夫短篇小说集》等欧美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国读 者的宠儿。文学作品的传播是国际交流的一把钥匙,外界了解一个国家很多时候都是从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开始。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四大名著让世界叹为观止,到了近现代,老舍、巴金、鲁迅等一批作家仍然让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学刮目相 看。文学是文化的原创核心,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其实几乎都是以文学的传播力为标志的。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深有体会,并获益匪浅。然而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却远不如俄罗斯、法国等某一个国家文学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高水平翻译人才严重缺乏

事实上,中国文学对外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息,中国外文局在62年前成立了一家国家级的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专业机构——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2年与新世界出版社合并),曾将大量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国外读者,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熊猫丛书”译介了200余种当时影响巨大 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书业中享有很高声誉。

在刚刚过去的伦敦国际书展上,中国文学作品也小火了一把,《人民文学》杂志社推出的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Pathlight》(《路灯》)、关 注女性题材的作品《北妹》等一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获得了国际认可,这些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国际的关注,靠的还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除此之外,王蒙、铁凝、贾平凹、毕淑敏、余华、姜戎等许多当代文学作家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读者青睐。除了我们熟悉的一些传统文学名家之外,一些网络作家、年轻作家也显示出不凡的影响力,诸如郭敬明、韩寒等年轻作家,他们的作品也被翻译成韩文等外文。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告诉记者,在对外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方面,现实情况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和海外读者的需 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方面,对外翻译出版的文学作品数量不够多,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加之受观念表达、语言转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不够明 显。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对外翻译人才严重缺乏,文学翻译有很高的特殊要求,不仅需要对中国古今文学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有再创作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 熟知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语言特点,更需要精通并熟练驾驭对象国语言,而符合这些要求的人才极为短缺,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出版的重 要因素。

重视向世界传输我们的文化自信

如今,在国际文学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却远不如俄罗斯、法国等某一个国家文学所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 集团管委会主任何建明看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很大的惭愧,他告诉记者:“这不简单的是因为我们没有托尔斯泰、没有巴尔扎克、没有莎士比亚,而是我们还 没有能够让优秀的古代的和当代的许多中国文学作品通过准确的、强大的、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输出出去。这中间有我们作家的责任也有翻译家的责任,更有国家和 具体操作部门的责任,比如像我们这些专业出版集团,当然还要有国家的更大的发展思路和我们是否重视向世界传输我们的文化的自信。”

传播是需要媒介的。近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合作推出的《中国文学》系列图书,意在更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学,推动中国文学走向 世界。两家大型集团打破传统文学刊物发行惯例,将读者群扩大为三类人群:一类是需要学习外文的中国读者;一类是在华的外国读者;还有一类是国外读者。图书 发行中英文、中法文等双语版本,不仅吸引了固定读者群,更是笼络了一批学习语言需要的人群。何建明还表示,他个人不赞同“文学生存危机”一说,“做的不好 的只是个别现象”。

记者 周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高水平翻译人才缺乏 如何让文学交流渠道更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