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从士兵到教授——访龙游籍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许钧

       他是著名翻译家,翻译了30余部名著,发表作品1000余万字。十年前由他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出版,掀起一股至今不衰的米兰·昆德拉热潮。他就是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钧。“五一”前夕,刚从大洋彼岸美国访问归国的许钧教授,在家乡龙游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许钧与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一起

  -爱书,让他走上了翻译之路

  对书、对法国文学的热爱,使许钧走上翻译道路。

  许钧出生在龙游县塔石镇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不用说买书,就是上学的书本费都要学校减免的。“看到家境稍好一些的同学家里有几本藏书,那份羡慕和渴望是今天的少年难以想象的。”

  1970年,年轻、有朝气的许钧,怀着对军营的憧憬,报名参军,“那时候,‘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很打动我,经过体检、政审,我顺利应征入伍,心里真是高兴啊!”许钧在解放军陆军三十五师有线电连任文书,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后通过推荐选拔考试考上了解放军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75年毕业。这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后来走上翻译法国文学之路的一个契机。

  1993年,许钧应法兰西文化部邀请赴法访问,有机会去《安娜·玛丽》的作者吕西安·博达尔家做客,这位龚古尔奖获得者的客厅、厨房和卧室里到处是书,他家有7个房间,6个房间里装满了书。许钧谈起往事,仍历历在目,动情地对记者说:“我的目光总是被那些书牵引着。要离开的时候,博达尔对我说,我要送你一件礼物,所有这些书,只要你两只手拿得动的,随你挑选。我真的没什么好谦逊了,一口气挑了几十本。那时我心里是多激动啊。”

  许钧去法国访问时,曾在巴黎与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先生有过一次三小时的长谈。分别一个月后,许钧回到南京,竟然意外地收到了艾田蒲先生寄来的12本书,全是他的著作,每本都有他的亲笔签名。先生在信中说:“其中有几部是手头仅存的,是孤本。送给你,因为你爱书,更因为你懂书。”

  如果,许钧之于书的情感,只是通常的一种占有的偏好;如果一本书,到了他的手中,便从此搁于他的书架,或藏于他的枕边,也许对他本人来说,是幸福的,可是对于书来说呢?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异国他乡的孤本!许钧不是这样,他总是渴望与人分享一本好书,他有着抑制不住的、与人分享他所得到的那种喜悦与幸福。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他那样,能够得心应手地欣赏法文原著。语言把绝大多数中国人,挡在了“凯旋门”之外。

  许钧提起笔来,孜孜不倦地担当起了翻译的工作与责任。

  -好书与好译者,如人生知己

  在许钧看来,一本好书遇到好译者,犹如人生得一知己。罗曼·罗兰遇到傅雷、托尔斯泰遇到草婴、莎士比亚遇到朱生豪、乔伊斯遇到萧乾、纪德遇到卞之琳、安徒生遇到叶君健等等,这些都可谓是历史的奇遇。一个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势必会呼唤吸引其他民族的阅读、其他民族的翻译。而每一个好的作者与好的译者相遇,其原著都会在异域产生新的活力,继而延续了作品的生命。

  法兰西那长河浪花般的文字,让许钧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伏尔泰的启蒙主义、雨果的浪漫主义、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还有深刻探索现实秘密的“新小说派”,无一不在许钧的内心掀起涟漪。

  许钧告诉记者,“‘文学是令人无法抵挡的美女’,这是法国的一句俗语。”而这句俗语,在许钧身上完全应验。许钧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位金发美女,我热切,想把我心中的恋人,介绍给别人。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她的无限魅力。

  许钧选择的第一个翻译对象,是法国当代作家西默农的《黄狗》。“当我在希望与追求中度过了几个月,准备让自己的‘情人’亮相时,我在北京火车站的售书亭偶然发现,她早已被人相中而翻译给中国读者了。空空单相思一场,近百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化为乌有,我感到有一种难言的苦涩。苦归苦,我还是解脱了,因为我从失败中也找到了一点自信:我的眼力还不错。”许钧这样调侃道。

  在浩瀚的法国文学之海中,许钧寻寻觅觅,面对风情无限的法国文学,他忐忑不安。他既担心不能完全地表现出她的气质与风采,又担心会因为自己糟糕的鉴赏力,会把并不美丽甚至丑陋的女子,介绍给读者。在这幸福与恐惧中,他终于选择了勒·克莱齐奥(注:勒·克莱齐奥为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沙漠的女儿》。这部作品初看起来,外貌并无惊人之处,更无娇媚之处,只是有着新小说的某种精灵古怪。其中时空的跳跃,词语的怪奇,完全没有激起许钧心中的波澜,反而让他觉得陌生。“真的险些与她擦肩而过”,许钧说,就在差点擦肩而过时,那古怪中透出的某种新颖,挂住了他的衣角。许钧回过头,开始凝望她:“渐渐地,那跳跃的时空中呈现出一个荒凉与繁华,贫乏与豪富兼而有之,对比鲜明、寓意深刻的世界,那怪奇的词语创造出一幅色彩斑斓、变幻无穷的图像,处处透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如此的大美,深深地征服了许钧。他很快翻译了出来,紧接着,读者赞誉尾随而至。这对许钧来讲,是多好的激励,从那以后,许钧一发不可收拾。博达尔的《安娜·玛丽》,特丽奥莱的《月神园》。一部部佳作,从他的笔底欢快地奔涌而出。

  -翻译与传承,是他毕生追求

  开朗行事、严谨治学的许钧教授,到目前止先后发表了文学和翻译研究论文200多篇,著作10部,翻译出版了《中国之欧洲》、《邦斯舅舅》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主编了《杜拉斯文集》、《法兰西书库》等译丛、文丛10多部。取得如此成就,必须经年累月、无数的不眠之夜奋笔疾书。

  “没办法呀,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只有牺牲掉个人大部分的闲暇与享受。”许钧说到此,丝毫没有懊悔之意,他觉得,没有如此的付出,就不可能进入“庖丁解牛”的境界,就不可能让中国读者真正贴近和深入到法国那些大师们的内心深处。

  许钧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授,培养具有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是他的责任,也是他最大的收获。许钧培养的博士,也是频频发表译作、论著,在译坛已颇有名气,有的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如今的许钧,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依然故我,无一日懈怠,他说:“翻译,这是我毕生的事业。”

  去年11月,2011年度“宝钢奖教金”特等奖评比进入白热化:北大、清华、南大等985高校和诸多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推荐了67名有实力的候选者,经过重重严格评选,许钧教授最终以得票数第二的成绩成为2011年度9名当选者之一。

  获得2011年度“宝钢奖教金”特等奖的殊荣后,许钧教授兴奋中仍带着学者的澄静。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和许钧教授曾经有过这样的谈话:翻译,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建设,有利于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而翻译和翻译人才的培育更是许钧教授毕生为之追求的事业,许钧教授觉得“宝钢奖教金”特等奖的获得,对自己来说不仅是认可,更是激励,激励着他做好翻译的传承。

  -人物名片

  许钧

  1954年生,龙游县塔石镇钱村人。1975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留校任教,1976年留学法国,1991年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1992年起任教授,历任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现兼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已发表法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200余篇,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其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及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等作品,先后十余次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

  记者王有信

编辑:徐月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从士兵到教授——访龙游籍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