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经全部付梓,预计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月8日10时30分,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的两岸合作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会上,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两岸常用词典》主编李行健话音未落,已是一片掌声。
与此同时,相同主题的另一场发布会在台北举行。
“不知所云” 误会不少
两岸民间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是2009年7月在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提出的。两岸合编工具书,绝不单单是一个语言学的学术命题,而是有着现实的呼声和背景。两岸虽然同文同宗,可因为不同造成的“误会”却客观存在。
一段往事,常在两岸媒体同行间提起。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谈及夫人对自己的支持,用了很“窝心”一词,在场的不少人都面面相觑,在台湾驻点采访过的记者义务当起了“翻译”:在台湾“窝心”是很温馨的意思,跟大陆的“贴心”是一回事……
不同带来的讶异还有。2008年,台胞刘先生刚到北京念大学,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饭,看到菜单上有“炒土豆丝”,心中暗自赞叹大陆厨师的刀工,点一个尝尝吧。菜上来,错愕!原来,台湾的“土豆”在大陆指的是“花生”。
不同带来的讶异和误会,如今在两岸民众讲来都是有趣的谈资,不过,讶异和误会也有可能成为两岸交流交往中的小小障碍。2008年以后,海峡水暖,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步伐变大变快。往来两岸的人多了,看到不同的也多了,两岸合编工具书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李行健在发布会上说,两岸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辞典》拟于2015年出版,计划收录100个学科的对照名词,目前已经完成25个学科16万条名词的对照工作。
呈现差异 显示尊重
编写《两岸常用词典》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两岸4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召开了6轮工作会谈和多组分组会议。当被问到当中有没有碰到难题时,李行健
回答说:“当然有。”“怎么解决?”李行健说:“尊重、商量。”《两岸常用词典》求同也呈现差异。翻开词典,“公车”这个词条下,大陆“公家的车”以及台
湾“公共交通工具”的不同释义都有标注。为方便两岸民众,词典还采用简繁对照。
两岸语词差异,是时光流转和近半个世纪隔绝留下的印记。看到差异、愿意接受和呈现差异,是尊重。在“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两岸隔绝和对峙的
年代,交流尚且没有,何来看到差异?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旅游业者计划另外准备简体字菜单的念头,立刻被扣上“卖台”的大帽子,“文化台独”走在前,对岸的
差异何谈接受和呈现?两岸学者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心平气和地看待彼此的“同”与“不同”,折射出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还有两岸民意对未来进一步推
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待。
合编《两岸常用词典》只是开始,两岸还将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对此,出席发布会的中华语言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说,两岸能坐下来一起合
编《中华语文大辞典》,又能在“识繁书简”上达成共识,充分说明只有对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现状的珍惜,有了彼此的尊重和友爱,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把
两岸中国人共同关心的事情办好。
山水合璧 人同此心
“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在发布会上开通。据岛内媒体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的启动现场致辞时表示,期盼“中华语文知识库”成为两岸
文化交流的平台。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则期待,将当代两岸语文的智能结晶与历代汉字艺术精华结合起来,透过知识库流传下来,未来可以达成汉字再一次
的“书同文”。
《两岸常用词典》、《中华语文大辞典》、《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辞典》等都会放在“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上。与此同时,网站是集文本、声像多种媒体为一身,还设有古籍经典、名人书画等多个栏目,大陆版网站资源将向全球中华语言爱好者免费开放。
发布会上,主办方还特别展示了《两岸常用词典》的样书,封皮是精美的水墨画。高教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在接受采访时说,水墨画截自《富春山居图》。“因为在两岸学者眼里,合编工具书就像是又一次山水合璧,都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希望山水合璧的佳话可以一再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