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

        (作者:  史飞翔)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佛经翻译又可视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在为期八百多年的佛经翻译活动中,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特别值得关注。

  草堂寺——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的译场。草堂寺创建于公元401年,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驻锡的地方,三论宗祖庭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巨大的国立翻译佛经的译场。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不仅是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后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的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后经扩建殿宇巍峨,鸠摩罗什率众僧住此译经。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三千之众。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

  唐长安三大国立译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从隋代(公元590年)到唐代,是我国佛经翻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隋朝已设立了正规的、永久的国家译场。到了唐代,译经事业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许多地方都设有译场,尤以国都长安城中的三大国立译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最为著名。三大国立译场都在长安,这足见当时翻译活动的活跃与重要。

  翠微宫——玄奘译《心经》之地,位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滦镇,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始建唐代初年,唐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重修。据《大唐内典录》载:玄奘大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4月,陪唐太宗李世民至终南山的翠微宫,5月24日,玄奘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翻译出了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门弟子必备之典籍。

  释道安的译经活动    释道安(公元314—385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鸠摩罗什誉为“东方圣人”。他于公元365年编纂了《众经目录》,制定了僧尼规范,开启了出家人姓“释”的先声。379年,他在长安主持前秦国家译经场院,译经百万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从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至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释道安一直住在长安五重寺讲经译注,“僧众数千,大弘法化”。他先后主持译经10部180卷,100多万字,并注释佛典和注经作序,仅作序就有60多种。释道安在长安时,还协助当时的外籍译师审定其经论、译文。同时,释道安还总结出佛经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这就为后世译经工作指明了方向。

  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  鸠摩罗什(公元 344 —413 年),东晋时后秦的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鸠摩罗什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活动。鸠摩罗什率弟子、僧人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等经和《中》《百》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喜爱,而广为流传。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

  玄奘的译经活动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杰出的翻译家,法相宗之创始人。西行印度 17年,历尽艰辛。返回长安时,史载“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回国后,玄奘为太宗、高宗所钦重,赐号“三藏法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 卷,约1300万字,占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在翻译理论上,他创立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此外,玄奘在主持译场时,还培养了窥基等一大批翻译人才。玄奘的译著代表着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

  佛经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作为中国翻译的起点,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的译场——草堂寺(资料图片)

 

 

玄奘取经图的浮雕(资料图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