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哈佛耶鲁网络公开课的幕后译手

          (节选)

        “网课”的幕后译手

  我个人认为这一波新的翻译潮流,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一直需要的新的东西。如果所有人都能看到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怎么上课的,北大清华就会更快进步。如果继续进行的话,中国的教育会有非常大非常快的进步。

  记者/任蕙兰

  最近,如果做一项测试,让大学生们评选自己心中的最酷教授,大概不是课堂上朝朝暮暮见到的教授,也许是耶鲁讲《哲学:死亡》那个喜欢盘着腿坐在讲台上,书呆子气十足的老头,或者是哈佛讲《公正:该如何做是好》那个会问答题学生的名字,能复述每个学生观点的教授。当然,前提是评选结果和学位不挂钩。

  名校公开课在字幕组的助推下风靡网络。有人说,网络使中国进入了又一个“译经”时代,从汉唐翻译佛经,到清末民初翻译西方经典,再到现在这个无所不译的时代,这一波译潮的“弄潮儿”正是那群草根“译手”。

  把耶鲁请回家

  如果不是被veryCD的内容编辑青光弘毅苦缠两个月,梁良以及“人人影视”字幕组很可能和海外公开课擦肩而过。

  尽管“人人”的纪录片翻译组早已对公开课跃跃欲试,尽管一波又一波的网友“雪天裸跪求”,但这位爱惜羽毛的字幕组负责人明白,公开课不是块好啃的骨头。“太专业了,实在不敢接这个招呀!万一功力不够败下阵来,那就丢脸了,国内也没看到有字幕组敢做。”

  字幕组并非中国特色,各国都有一群外语达人,孜孜不倦地为外国视频配上本国字幕。看到本土化的资源被不断下载共享,甚至为了争论更优美的翻译在论坛上掐架,都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2010年3月份,青光弘毅找到梁良,希望“人人影视”能接下耶鲁公开课的字幕翻译,梁良权衡再三没有答应。“没想到他隔三差五来催,实在受不了他一见我就催,太烦人。”于是梁良逼于无奈答应接下《死亡》课程翻译,青光弘毅很积极地找来视频和英语脚本。

  公开课水深水浅,老将们心理都没谱,梁良灵机一动,把第一课拆分为6个部分,每部分200句,借着测试新人之便,分发给字幕组的应聘者翻译。他在收回来的30多份稿子中,仔细挑选质量上乘的合并起来,成为一份完整翻译。“自己挂字幕看了一遍没啥错误,又去组里找个翻译帮忙粗校了一次,第一集字幕就这么出炉了。”

  压制完RMVB,梁良将课程视频发布到“人人影视”网站,然后又发布了一份到VERYCD,任务就这么交差了。到了晚上,梁良随意到发布帖看了一下,出乎意料的是,帖子早已盖起几百楼的回复,全部都是支持叫好,这给了“人人”当仁不让的底气。早就跃跃欲试的几位组员主动请缨当翻译和总监,《哲学:死亡》,《金融市场》和《心理学导论》三门课先上马,“神一般的耶鲁大学,神一般的字幕组”,网上美誉接踵而来,两周内翻译组扩充到了50多人,紧接着又上马了《聆听音乐》、《古希腊历史简介》等7门课程。

  公开课要做大做强,光靠抽调美剧组的翻译打游击显然不行。群里七嘴八舌地讨论后,“人人”决定新开一个教程翻译组,确定了测试流程和翻译流程,并大力招兵买马。

  要做一名“翻翻”,无异于经历一场真人版的RPG游戏闯关。《聆听音乐》总监Chengry介绍,新人在提交申请之后,会收到一封邮件,里面包含了培训资料和测试任务,测试任务做得好,就可以进入新人训练场QQ群。新人训练场是定期清群的,所以新人要尽快选一门课程,做对应课程的测试任务,然后发给各个总监审阅,通过者进入翻译总群和课程分群,然后由总监具体安排任务。“新人一般都跟翻,或者校对,以便熟悉字幕的格式,要点和工作流程。”

  Chengry是读工科的大三学生,因为“对音乐和翻译都有兴趣”,申请加入了人人字幕组,像他这样国内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构成了字幕组的主力军。每门课程组包括翻译、轴人、压制工程师等有30人,整个大组有200人左右,大多是国内学生,也有一部分海外留学生,还有少量白领。

  几台服务器,几十个依靠QQ群沟通交流的成员,就是字幕组的基本构成。“大家都是朋友。进了组,如果没有特别的违规情况,一般就不会退群了,如果有一段时间没办法完成任务,大家也会理解。”虽然形式上松散,但字幕组对翻译质量的追求近乎纠结,翻译流程比电视台节目、电影的商业翻译都要严格。

  这些制作任何可以销售的东西。

  虽然前路艰辛,字幕组依然憧憬着美好未来。“我们需要更高速稳定的下载服务器来提供下载,还想进行一款针对性的播放器开发,完全绿色免安装版本,用户可以自由切换字幕,位置切换,字体大小切换等等,还有复读功能,如果能集成自动下载课程功能就更好了。其次就是自由的互动字幕站开发,让网友能直接在网页上修正我们的字幕,也可以放出英文字幕,网友协同翻译,最终可以输出各个版本字幕……”

  把鲶鱼扔进鱼槽

  “其实最初是看到了媒体对台湾那家开放课程组的报道,才有了兴趣。”Chengry所说的正是朱学恒牵头的OOPS计划,组织义工翻译开放式课程。

  提起朱学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哦,翻译《魔戒》那小子。”当年30岁的朱学恒因翻译《魔戒》坐拥2700万新台币的版税收入,他拿这些版税养着两件事,一是用1000万元新台币用来成立“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鼓励人们拼创意,共同遨游奇幻世界。二就是通过无国界的网络平台,号召全球各地的华人义工,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进行中文化的巨大翻译工程。

  内地字幕组初试莺啼,Oops计划却已进行了6年,目前有1300门课程在翻译,完成的视频达120个,志愿者规模达到2700人。

  和“人人”的管理方式不同,朱学恒对志愿者不做筛选,“就学历还是精力还是热情程度来筛选?以前做过,后来发现没办法筛,索性全部来参与。”志愿者如果提出“认养”一个课程,要求在2个月之内翻译完成,如果完成不了,课程就会重新开放给其他人。

  “我们有一个机制,每一门课程出来可以点击我希望翻译,也可以发帖提出希望赶快更新的课程,我们会告诉志愿者这个东西很多人关注,很多人想看,但没有强迫性。”

  通常,制作一个讲演要花上两到三周,主要时间不是在翻译上,做时间轴,事后校正压片,前后各花三分之一时间,字幕只占三分之一时间。“早些年开放式课程出来,提供的大部分都是文字,考卷,PPT,翻完word档修订一下,放上网页,图片也简单。近三年开始有大量视频出现,现在要做时间轴,取得字幕,没有脚本就要听打,再翻译,编辑校对,工程师做压制。”

  自从听说内地有个同行“人人”字幕组,朱学恒就通过veryCD和对方取得联系,双方一拍即和。早些年人人字幕组听打耶鲁的课程字幕,非常耗费人力,OOPS跟国外院校取得脚本,给对方提供字幕的原始档。“我们做分工,他们开始翻译的课程,我们就不放上网给志愿者认养。他们翻译出来的,我们会做一次校对,再做成繁体版放上网。”

  2005年朱学恒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憧憬,“有一天,大家能用影碟机看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讲线性代数。不过,实现这一切的人,可能不是我。”

  因为朱学恒最初就知道,使用者对视频的需求会比较高,但那时由于网络带宽和制作质量限制,视频资源非常少。“当初认为视频会是一个趋势,现在真的看到视频成为主流,很幸运6年就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出现。”

台下听哈佛大学Niall Ferguson教授演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哈佛耶鲁网络公开课的幕后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