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可以公开谈了,男女之间的接触也多了。原来以为西方国家一片黑暗,我们急着去解放他们,再一看他们也不是那么落后,文化上比我们还先进”
现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做教授的陈山,1978年风华正茂,刚刚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在当年10月的日本电影周上,他看到了《望乡》、《追捕》等电影。那是邓小平1978年访日后,为了加强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从日本引进的。
这几部经过严格删减的影片仍给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居然出现了妓女接客这样的主题,当时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电影里还有个强暴镜头,观众席里鸦雀无声,一些女观众很不好意思地转过头,不过还是忍不住用眼角偷偷瞄银幕。
此后,美国、法国、日本、墨西哥、印度等国的一系列影片被引进国内,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大篷车》、《佐罗》、《大独裁者》等。里面的插曲人人会唱,经典台词也成了人们交往的时尚生活语言。最早接触的苏联、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片子少了。
杨红那时才20岁出头,他觉得找到了一种久违的“这才叫电影”的感觉。有些片子看三四遍还不过瘾。那个年代,有几个人出过国啊,电视也没成气候,电影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别致的穿着,幽默的语言,是他触摸世界的唯一方式。
视觉出国
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下,中国电影公司控制着进口影片的尺度,每年谨慎地买断发行海外影片50部左右。题材不冲击政治,以娱乐和道德片为主。受经济所限,这些多是些国外走完商业路径的二、三流老片,难觅鲜货。
原版影片都是外文,要在国内市场公演,首先得转化成译制片。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是译制大户,每年要承接二三十部影片的译制任务。肖章、赵国华彼时都是厂里的翻译主力,据他们回忆,由于当时电影系统的垄断性,不需要市场竞争,翻译的时间很有保证,通常一部影片翻译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每人一年翻译四五部片子,再精雕细琢也来得及。有时一部影片好几个人同时翻译,最后从中选出最好的作为定型本。
基于历史背景和国情,翻译也不是原样照搬,有些台词要做软处理。“特别荤的词处理一下,一带而过,涉及政治外交的以不影响外交关系为重,把国家名称含糊处理,避免引起些不必要的纠纷。”这些,在中影公司下订单时就会有具体规定,哪一场戏、哪一段话要进行处理,怎么处理,赵国华感觉执行时机械完成就可以了。
电影观众里有些人不识字,当时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是配音。译制片影响大,配音演员就等于是明星了。小生是童自荣,花脸是毕克,刘广宁、乔榛、丁建华等人的名字,和电影演员一样响亮。
外国电影不仅带来了艺术享受,还带来了新的两性观念,接吻、赤裸的镜头在娱乐手法下浪漫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爱情可以公开谈了,男女之间的接触也多了。原来以为西方国家一片黑暗,我们急着去解放他们,再一看他们也不是那么落后,文化上比我们还先进。”陈山开始对西方世界有了纯朴的向往之情。
电影成为一扇向外面世界敞开的窗户。人们不单单赞叹外国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家居,很多女孩子上电影院看译制片,更在意女主人公穿了什么样的衣服,琢磨着给自己也做一套。青年们开始蓄留“石村警长”发型,穿“瓦尔特”服装。蛤蟆镜、喇叭裤、T恤衫开始在街头出现。
陈山蓄起了长发,他注意到公园里、马路边上,坐着一群群拿着吉他、录音机的时尚青年。北大食堂开始卖面包当主食,喝可乐喝咖啡很时髦,原来只有孕妇、病人、孩子喝的牛奶,也成了大众生活必备品之一了。
一票难求
早在“文革”开始后,出于拍摄样板戏和反修的需要,国内曾引进过不少国外影片,但这类影片都不能公开上映,只能在一些中央部委礼堂和少数电影院有限制地放映,被称为“内参片”,只有少数人有资格观看。
1982年之后,“内参片”流通到社会上,普及开来。一到周末,陈山就骑着破自行车奔波于部委礼堂和一些高校,沉浸于看“内参片”的喜悦里。内参片突破了中影的垄断发行,这种片子,没有译制,没有字幕,只有一个懂外语的人在旁边按照情节的发展翻译解说,很难做到声画同步,而且一个人客串所有角色。
即便如此,当时也是一票难求。“内参片”是某种特权的象征,朋友有关系给弄套内参票,简直神气死了,还有靠内参票找到老婆的传奇流传。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对一切新鲜事物照单全收,亢奋的人们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通过影视媒介潜移默化地嫁接到这块解冻不久的土地上,激发着人们探索西方体验西方的好奇心。
80年代中后期,港台电影以录像带的方式流行起来,译制片的影响渐渐淡了一些,“内参片”也不那么吃香了。
文化自助
开放的脚步有多快,文化的发展就有多快。“八零后”高山就成长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在录像厅门口刷着白漆的牌子上,他认识了史泰龙、施瓦辛格这些很有型的西方男人,并消遣娱乐式地看了很多英、法、意、日等国的片子,基本不知所云。
90年代以后,VCD出现了,自己在家就能看,爱看啥就买啥,原声带字幕的外文片迅速成为一种时髦。不过当时 VCD机还不普及,高山更爱从每周日的正大剧场和地方电视台周六晚上10点的海外剧场里温习那些经典好莱坞影片。
1994年,中国开始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每年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俗称“大片”。
当年11月,《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并以25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佳绩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消费奇迹。此后,《狮子王》、《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好莱坞大片席卷华夏。
16岁那年,高山组织同学去看《泰坦尼克号》,从影院出来,女同学都被感动得哭哭啼啼,男孩子却为意外看到女主角的裸体而窃喜。事实上,大了以后兄弟几人聊小时候的观影经历,都提到西方电影里的私密场景对自己的性启蒙作用。
到了新世纪,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大片也多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原版片打字幕,一种有中文配音。为了在市场上竞争时效,翻译环节明显不像以前那般“悠哉”了。
同时期,高山有如下方式去看外国大片:在线影院、网络下载、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