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出版界要少点“最牛”多点“最苦”

4年中至少出版了23本译作,所涉内容横跨文史哲,“史上最牛译者”龙婧自从被书评人王晓渔曝光后,成为出版界的一个“尤物”,有人戏言“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龙小姐不能译的书,只有龙小姐来不及去译的书”。不过,自从被曝光之后,龙小姐就再也没有翻译出版过新书,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龙小姐”倒下来,总会有十

个八个“龙小姐”重新站出来。

王小波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优秀的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查良铮和王道乾等老一辈翻译家,在他的杂文里被推崇到很高的位置上。依照王小波的看法,翻译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体力活,同时译者又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个讲究精巧的行当,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而实际上呢?市面上见到的很多翻译书籍,即便是体力活,也干得又糙又差。据说有很多译者是根本不懂外文的,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别人已经翻译好的书拿过来,用自己蹩脚的语言重新再组织一遍,然后就堂而皇之地拿出去出版了。

“史上最牛译者”并不孤单,在出版界还有一批“史上最牛作家”、“史上最牛出版人”、“史上最牛编辑”……“史上最牛译者”虽然制造了众多重复出版的书,但总归身份是“二道贩子”,危害不算最大,但“最牛作家”、“最牛出版人”和“最牛编辑”这三者,却是出版流水线的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一位作家粗制滥造从源头上就坏掉了作品的品质,这样的作品经“最牛编辑”包装再经“最牛出版人”流向市场之后,毁坏的不仅是图书的名声,更会让读者对文学从根本上产生不信任和厌烦心理。

多么希望能将这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制作者和传播者名字中的“最牛”二字拿掉,换成“最苦”,一字之差,换来的将是大相径庭的结果。比如查良铮,说他是“史上最苦译者”大概没人反对,这位1958年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戴过“反革命”帽子,过着“牛棚”生活,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冤屈之中,为翻译国外优秀书籍,他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即便在摔伤腿期间,都还强忍伤痛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波尔塔瓦》、《青铜骑士》、《唐璜》、《拜伦抒情诗选》等著名译作。(韩浩月)

来源: 广州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出版界要少点“最牛”多点“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