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译文》停刊与其埋怨,不如反思

  仅从上述方面考量,与其说《译文》死于纯文学的漫长黑夜,不如说它没找到走出黎明的道路。

  外界普遍将《译文》停刊归于文学落寞、市场厌弃及无人(读者)喝彩等因素(据19日《新京报》本版)。这确实是纯文学时代的普遍状况,可同样是翻译类文学杂志的《译林》,似乎就搞得有声有色――虽然它的问题也不少。所以我觉得,不能总是把责任推给客观因素,有时候更有必要自我反思。

  《译文》本身的一大问题,在于它缺少市场化生存能力。有段时间我想买这本杂志,结果跑了几家报刊亭都找不到,而在这些地方又都可以看到另一本同类杂志――《译林》。这对于一本广告收入极少、靠发行维持运作的杂志,当然很要命,发行渠道不畅只能使路子越走越窄。纯文学的敌人在于媚俗,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作品以外也要保持孤傲身段。文学是本乎内心的事业,但作品却不能失去读者。当你表现出藐视一切的姿态,读者自然也会对你冷眼相待。

  《译文》还存在着明显的刊物定位问题。“翻译类文学杂志”只能说是办刊的总体方向,远远谈不上什么定位。同样一本文学翻译杂志,既可以办给专业人士看(文学俱乐部),也可以面向大众(通俗读物),而面向大众还需考虑具体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准及兴趣偏好等因素。可我发现,《译文》根本没有方向感可言。

  这本杂志的封面相当俗气,一团色彩鲜明的色块,一幅艳俗的人物肖像,再加上排得密密麻麻的标题区,看上去和地摊货没啥分别。这不是在讨好读者,分明想赶走那些崇尚风雅的老主顾。《译文》的栏目分类更是一锅大杂烩,本该主打的小说作品并没有占得主导性地位,反倒被不少译后随笔和影像介绍喧宾夺主。虽然我对《译林》也并不感冒――上面太多欧美畅销小说了(主打长篇几乎都是),但至少定位明确,栏目划分合理,不至于让人无从选择。

  当然,《译文》必然也会遭遇翻译水准参差不齐的“行业状况”。可话说回来,翻译水准今不如昔却是一个普遍状况,《译文》恐怕很难置身局外。翻译质量下降的后果,就是读者对新的译作不买账。论坛上经常有人说,二十年内出版的译作可以不买。我的感觉还不仅于此,有些译作(特别是文学类)简直是在败坏汉语的名誉。

  仅从上述方面考量,与其说《译文》死于纯文学的漫长黑夜,不如说它没找到走出黎明的道路。这样一本活在象牙塔里又觉浑身不自在的杂志,即便大环境再好,倒掉恐怕也是难免的。甚至,我一点也不觉得惋惜。

  □魏英杰(杭州 媒体从业者)

来源:《新京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译文》停刊与其埋怨,不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