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三样表情别《译文》

2008年11月18日 16:1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如果说今年是人文杂志停刊年也不为过,继年初的《诚品好读》之后,《译文》画上了又一个句号。上海译文出版社名下的纯文学杂志,前几年已经停了一本《世界之窗》,这次再停《译文》,只剩下《译文》的母刊《外国文艺》了。其实早在今年4月就爆出《译文》要停刊的消息,纸价上涨、发行不力、经济原因等各种猜测一时充斥。但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理由,其实看看《译文》的历史,曾多次出现停刊又复刊的情况。今后还会不会再复,谁也说不好。其实,只要是社会需要,读者需要,《译文》也许还会迎来春天。

  黄昱宁(《译文》副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

  《译文》停刊我觉得非常可惜,但它是《外国文艺》的副刊,它停了,《外国文艺》还在,这样想就觉得没什么了。对于很多读者之前提到的《译文》或《外国文艺》不好买的问题,《译文》停刊后可能还是一样。因为《外国文艺》更依赖于订户,零售确实不容易。《译文》曾经办的比赛影响还不错,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停刊后比赛也许还将继续,但借用什么媒介目前也不太好说。至于《译文》中比较好的板块会不会被《外国文艺》吸收也是个未知数。

  余中先(《世界文学》主编)

  《译文》停刊对我们来说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意味。《译文》和我们《世界文学》实际上是一条路子,都是介绍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作品。所谓文学价值,可以说成是精英文学或高雅文学,也可以说成是小资或时尚文学。《译文》走这条路子,在编辑投入和策划上,可能存在不稳定。

  现在很多期刊都在改版,为了适应读者。通过分析和市场调查,是可以的。但我想,中国这么大,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实各种杂志如果办得好的话,都可以有自己的读者群。比较精英的杂志也好,高雅的也好,不一定非要去改。文化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有一些坚持,也包括撤退。

  现在的出版太急功近利,一些东西不愿出高价,稿费不愿提高,不仅吸引不到本来数量就少的好译者,也会对潜在的人才造成打击。懂外语的人都去译一些商业、科技等和经济挂钩的东西,很机械,而文学,包括美学、艺术在翻译上则需要功底。我以前也呼吁过,国内的翻译文学不够好,看到国外优秀的选题应该跟上。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一流的选题、二流的翻译、三流的编辑。

  纯文学不景气打个比方说,原来的蛋糕全是文学的,现在呢,文学在所有出版物中蛋糕切得细了一点。原先老百姓的阅读在业余生活时间里占了很大部分,现在由于电视、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后,严肃文化就越来越少了。这是必然的,中国如此,外国也一样。文学实际上是“人学”,它是不会消失的,人们心灵上的滋养还是需要的。

  我未曾与《译文》杂志密切接触过,有些问题不好答,但从一些侧面了解到,在上海买到《译文》似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可能说明它的发行渠道是不是仍以邮局征订为主?至于经营,对一本文学刊来说,经营基本上属于奢侈品,《译文》办一个翻译奖项,已经很不容易了。从媒体上得知,《译文》的编辑同时也在编图书,对于社办期刊而言,这里有人的资源最佳配置的问题。至于定位,个人感觉《译文》的定位后来偏向于大文化类多一点,这个方向至少表现出一种努力。读者群越来越小,越来越专,那是必然的。其实要看到,大多数文学刊都感受到了危机,而且也都试图调整。

  近些年来,文学杂志普遍陷入窘境,发行量严重萎缩,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今信息社会媒体的高度发达、读者阅读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文学杂志面对业已形成的市场经济局面,未能很好地从内容设置、管理运营等方面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时代,文学杂志应该是为读者办的,读者的认知度决定着文学杂志的生存。最重要的是作品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弄闭门造车。国外有很多的优秀作品,翻译刊物还是有市场的,如果办得好不应该停。

  纯文学期刊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做,要从创作、作家、编辑身上找原因,要顺应大环境、大方向。文学期刊的卖方市场早已由新时期初以作家、编辑为中心转向了如今的以读者为中心,即读者决定作家作品的印数、更决定文学刊物的生存。

  《译文》现在的发行量肯定不如以前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时代它回到了一个正常的位置。现在认为以前那种人手一份《外国文艺》或《译文》是不对的。那时候没有东西选,现在有了更多的东西可选,相对减少不代表不景气。《译文》停刊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能一号多刊,这是一个规定动作,不得不下。就像以前出版东西根本不需要版权公约,但现在必须通过签版权才可以做,是更加规范了。

  我还挺喜欢看《译文》的,家里还留着很多年前的期刊。不过近几年确实没怎么订过。

  一方面原因是不好订,另一方面是现在经常上网,网络快译很发达,比如在Google上粘上一大段外文,都能马上翻译,虽然不一定完美,但理解起来肯定没问题。

  我建议,不如也把《译文》弄个网络电子版,这样喜欢它的人也就有了选择。

  只能说,有些东西出现的目的本就是来完成一项历史使命的,而当那使命已经完成或者出现了其他更具优势的替代者,这时,也就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李心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三样表情别《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