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业总在抱怨价格战,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全国的翻译公司定位不清。详见 2004 年的文章《翻译准入之我见》。本地化行业也在进行价格战吗?我不认为是这样。
自 2005 年伴随人民币升值,博芬不断提高报价。到目前为止,不但未见订单减少、营业额下降,而且稳步增长,不断创出新高。什么原因?因为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客户都追求低价,创造价值才是本质所在。
价格战在什么情况下爆发?产品和服务严重同质化,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才会爆发,比如前几年的彩电行业。本地化行业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出现了吗?
从业公司方面:
国内本地化公司其实也不太多,总共也就几十家。其中还有不少是外国公司。我尝试列举如下:
一、外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
Alpha CRC
Jonckers
Lionbridge
melingo
Moravia
Real Idea
SDL
Tek
The big word
Toin
Transperfect
Welocalize
二、中国的本地化公司(含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外包公司):
ArtMtech 中讯汉扬
BeyondSoft 博彦
Boffin 博芬
Celestone 天石易通
Csoft
E-C 创思立信
GoldenView 佳域通
Hisoft 海辉
I-Len 艾朗
Refocus
SynerGlobal 新诺
Transpac 超品
VanceInfo 文思
(以上公司的标准是营业额超过 50 万美元,从建立之初就提供本地化服务,或者创办人曾经在本地化公司工作。如有列举不全,也请恕本人孤陋寡闻。希望补充进来的,务请通知本人。)
三、本地化个人 (Freelancer) 和团队(团队是由 Freelancer 组成的松散组织,并非真正公司)
四、数以千计的、声称提供本地化服务的传统翻译公司
上述这些公司会进行价格战吗?第一类外国公司由于母公司多提供多语种服务,一般不会参与中国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下面重点分析中国公司。
第三类本地化个人或团队中的很多人都将自己包装成本地化公司,网站上列举无数部门,想给人一个“大”公司的感觉。然而能力有限、资源有限,并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在追求本地化版本和英文版同步上市 (Simship) 的今天, 一个稍大的项目靠个人或三五个人的团队是无法即保证质量又保证时间交付的。这类的个人或团队多从第一类的外国公司或第二类的本地化公司接单,报价较低是正常的。
第四类的传统翻译公司虽然有些规模较大,但由于受到技术能力、运作流程,商业思想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传统翻译公司在本地化领域形成竞争力,虽然他们自己说什么都能做。这类公司之所以报出较低的本地化价格,完全是因为对本地化运作不了解。
要说价格战,只有可能在第二类的公司之间进行。但数来数去,这类的公司也不过区区十几家。在目前本地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并未供大于求,根本没有必要发起价格战。另外,在这些公司中,服务范围、项目管理水平、客户服务意识、项目控制流程等方面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同质化也没有出现。
如果把第二类的本地化公司比作开餐厅的,第三四类比作路边卖盒饭的。开餐厅的肯定不怕路边盒饭卖得更便宜,因为双方服务的客户群不同,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同。
第三四类的公司如果希望成为第二类的,那就要看看和第二类的有什么差距了。我发现这类的公司一般不去找实质上的差距,而是把自己装扮得像第二类的。我把这个比做把盒饭拿到餐厅里卖,其实并不是餐厅所真正提供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化公司有必要进行价格战吗?搞好自身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到位的服务,在一定的价格基础上使自己获得长足的发展才是本地化公司的明智选择。
客户方面:
也许你报价时客户总觉得高。其实这是因为客户开始往往分不清真正的本地化公司和三四类公司的区别,当然价格越低越好。
我发现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开始做本地化时很多都走过这样的弯路:开始对什么是本地化并不太清楚,更分不清上面说的这几类公司有什么区别。个个都长一个模样,都说得天花乱坠。于是就选了价格较低的。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合作后发现便宜的不行,此时就有点被动了。已经有了前次合作的“价格基础”,再向总公司要求大幅提高预算,总公司无法理解。于是下面能做的就是:找的是本地化公司,但却无法提供应该提供的价格水平。
本地化公司也很被动,不做吧是知名跨国公司,至少有点宣传效果,做吧价格又偏低。只等再去压自己的翻译,这样好的翻译资源往往因为价格原因不能用,所提供的服务也只能压缩到最低程度。
最终的结果是:客户虽然把价格压下来,但同时有一部分该本地化公司做的工作也就转移到客户这边了。Vendor 越便宜,客户做的事情就越多。这并非双赢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化公司应该坚持自己的价格水平,不要因为对方是知名的跨国公司而采取先以低价“打进去”再说的策略。这样是不会有什么光明前途的。
从国际市场方面看,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价格也就上下几美分,实在是微不足道。根据 Common Sense Advisory 2008 年 5 月发布的行业价格调查,你能猜到简体中文的国际接单平均价吗?每千字超过 200 美元,恐怕数倍于你吧!
结论
中国本地化目前并没有价格战的条件,在进行价格战其实只是一个错觉。 只要本地化公司能够克服心里上的障碍,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本行业是不会发生恶性竞争的。
http://l10ncn.blogspot.com/2008_09_01_archi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