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翻译家仲跻昆与《天方夜谭》---访谈录

嘉宾: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 仲跻昆

时间:18日14:30

简介:阿拉伯文学既然是一块名贵的璞,我们这些搞阿拉伯文学翻译的就该精心把它雕刻成璧。有璞而雕不成美玉,是件遗憾的事;雕坏了,也是件遗憾的事。对这一行,从”一见钟情”,继而”以身相许”,仲跻昆坦言如今已经是难舍难分了。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翻译家仲跻昆与《天方夜谭》的故事。

[中国网]:

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如果说阿拉伯文学是一块名贵的璞,那么阿拉伯文学翻译家就是将其雕刻成美玉的雕刻家。对于翻译这一行,从“一见钟情”继而“以身相许”,我们今天的这位嘉宾坦言如今对它的感情已经是难舍难分了。为大家介绍今天的嘉宾: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仲跻昆先生,让我们来听听仲教授与《天方夜谭》的故事。

仲教授请跟我们的网友打一声招呼。

(2008-07-18 14:03:18)

[仲跻昆]:

各位网友好。

(2008-07-18 14:14:00)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东语系,然后就一直从事有关阿拉伯的教学、翻译和研究的工作。我们看您的资料,知道您和阿拉伯语有了金婚的缘分,有50多年了。请您给我们讲一下,在阿语的研究中经历了怎样的辛酸苦辣,跟我们分享一下?

(2008-07-18 14:14:18)

[仲跻昆]:

我这50年做了这样几个工作,一个是搞教学,我从搞语言教学,教过翻译,教文学,语言教学从基础教学到高年级教学,从本科教到博士生,这一段是我搞教学的一些工作,也培养出一些人才。他们现在都是在各个部门守关把口,有部级干部,有大使参赞,也有做教授的,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家说:当教师的桃李满天下。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古人说的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说罢了,像孔夫子的时候也是弟子三千,贤人只有72个,他所谓的“满天下”,他那几个国走起来都是在中国的某些省份内。然而我们的“桃李满天下”,的确是走到世界各个地方都会碰到,你会感觉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活,做了一些工作。我的教学算一方面。

(2008-07-18 14:15:32)

[仲跻昆]:

还有一个就是搞科研,我写了一些文章,也出了一些专著。今年出了一本《中外文化关系史》,我写的是“中国和阿拉伯的关系史”,写了六万字左右。前几年搞了一个“阿拉伯现代文学史”,在2006年得了教育部第四届社会科学、哲学一等奖。我觉得好像也是我在科研方面的成就。

(2008-07-18 14:17:27)

[仲跻昆]:

第三个方面,就是翻译。实际上我口译、笔译都搞过。我在苏丹做过两年的援外,1972―1974年在国外走“五七道路”了,参加了援外。改革开放以后又到埃及去进修了两年,后来又到也门做了两年教学,还走了十几个阿拉伯国家,有的算是团员兼翻译,所以口译方面我也做了一些。笔译我也做了一些,诗歌、散文、小说、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也翻译过一些,算成绩,像有的翻译的东西还被收进了中学语文课本,所以我的翻译有一些还是被认可的。

(2008-07-18 14:18:44)

[仲跻昆]:

我今年70岁,做阿拉伯语也有50多年,虽然现在退休了,但是我这一生没有白活。遗憾的是好像觉得做得很不够,无论从教学、从研究,还是翻译都没有做够。这方面有客观原因,比如当年“文革”前十四年,那个时候做学生也好,干其他的也好,整天是搞政治、劳动,政治活动等等,翻译算是不务正业的,要批判你走“白专道路”的,所以不太敢翻。

“文化大革命”中耽误了十多年,没有干什么。学生有的教了八个月的学生,文化大革命就发生了,“文革”有的教了两年赶上“工农兵学员”,都是到处去,也没有搞成什么业务,所以自己培养的人没有感到很满足,做的事情,翻译的东西还是不够。觉得能够再给我70年,或者是再给我50年,我想我会做出更多的东西来。所以,一个人总是有他遗憾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008-07-18 14:19:43)

[中国网]:

这也让我们看出您对翻译的热爱,到老了还要从事,还要精益求精,永远觉得没有够,没有到头。刚才我通过您这样的讲述,让我觉得,您对您的学生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是不是他们取得了成绩,您也会觉得非常的自豪和欣慰?这么多年您认为翻译工作给您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2008-07-18 14:22:07)

[仲跻昆]:

实际上翻译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整个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翻译史。你想:所谓文化发展,怎样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传承,一个借鉴,一个创新,这是整个文化的发展史。现在大家用词最多的无非是“全球化”、“文明对话”、“多元化”,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翻译在起作用。

咱们现在提到“全球化”,实际上“全球化”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人类一开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像现在弄一个网、弄一台电脑,哪儿一有消息大家马上就知道了,人们想到哪儿去都是坐飞机几个钟头就过去了。但那个时候很慢,但从有了各国文明之后,比如现在世上存在的五大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中国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季羡林说有四大块,印度的,中国的,阿拉伯、伊斯兰的,西方的等等,凡是世界文明出来以后,就像放射似的,结果是各国文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这个过程靠什么?还是靠翻译。

(2008-07-18 14:22:43)

[仲跻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也可以看到是不是翻译在里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因为我是做阿拉伯语翻译的,中世纪有两个文明的大国和大民族,一个是中国,一个是阿拉伯,他们在丝绸之路的两端。我们那个时候是“唐朝”,他们是“阿巴斯朝”,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像日本、朝鲜、越南跑到中国长安来学习,西方跑到巴格达去学习。那时候是亚非欧三大洲都跨了,靠什么?中国在唐朝的时候吸取了很多的西域文明,包括“玄奘”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好的东西。

比如,现在的文明有一个“儒、道、士”,“士”就是从印度佛教文明引进来的,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创新,像“禅宗”就是从中国出来了。阿拉伯有一个智慧宫,它是把希腊、罗马的东西,就是把波斯、印度的东西翻译过来,但是它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是科学家、学者在那里翻译,同时带有创造性。后来西方再从他们那个方面进行吸收,在那里留学或者是做起来的,然后传到了西方。所以欧洲的文艺复兴离不开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还有就是明治维新,实际上也是翻译在起作用。五四运动,把赛先生、德先生请进来,这两个本来就是翻译的名词。还有五四运动之后我们又把马克思请来了,就是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翻译就没有这些东西。

(2008-07-18 14:29:06)

[仲跻昆]:

再试想一下,文化大革命前17年,那时候我们一边倒向苏联学习,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文化是一边的、一色的、一元化的。当然那个时候有那个时候的价值观,但还好。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就剩八个样板戏了,我们的书架上外国的东西都没有了。像莎士比亚的东西都看成是毒草,大家谁也看不到外国的东西,文化停滞了,没有翻译。

到文化大革命以后提出了改革开放,什么叫改革开放?开放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没有翻译怎么开放,所以改革开放也是要翻译,再创新、引进、借鉴。文化发展要传承。如果没有传承就没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但是你要借鉴,要向别人学习。西方帝国主义为什么摧而不死,你不是要向西方学习嘛?你不是要翻译东西进来嘛?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是完全符合文化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感到高兴的是什么呢?我懂得阿拉伯语,我学了这门语言,做的这个工作,因为文化是多元化,要文明对话,在其中尽我的一份力量,起我的一份作用,这件事情我很高兴。你没有外文,不去参与翻译工作,那这个工作当中你就是被动的。所以,我觉得我工作的意义,我对翻译就是这样一个感觉。

(2008-07-18 14:33:20)

[中国网]:

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2008-07-18 14:35:49)

[仲跻昆]:

对。我至少在桥梁中是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但是我起到了我的作用。

(2008-07-18 14:36:02)

[中国网]:

我们知道阿语的学习非常难,有人表示过,阿拉伯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两种语言。您所从事的是阿拉伯文学的翻译,而且还翻译了诗歌,我们知道诗歌的翻译更难。比如您出版了《阿拉伯古代诗选》这样一本书,我想问一下,您当时为什么要选这样一本诗集呢?

(2008-07-18 14:36:32)

[仲跻昆]:

阿拉伯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很相似,特别是在古代。阿拉伯的诗人不比中国唐朝古代的诗人少,他们的诗歌量也绝不比宋朝、唐朝的诗歌少。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诗歌是阿拉伯的文献,是它的档案。”那就是它的整个历史,社会各个方面都可以从诗歌中找到,而且阿拉伯的诗歌跟中国非常相近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就是有严格的“格律”,咱们讲平仄,这一套阿拉伯有。然后阿拉伯讲韵律,一韵到底,而且阿拉伯基本上是抒情诗,这一点和中国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史诗,没有诗句这些东西。所以它的文学基本上就是诗歌的一个文学。

像我们介绍阿拉伯,过去相当于支持西方中心论,对东方文学只是起一个点缀作用。点缀西方文学,像印度文学有季羡林、金克木、许地三,三个大家在支撑着。而日本文学,因为它离得比较近,那阿拉伯文学大家翻来覆去就知道《一千零一夜》,再找一找还有一本《古兰经》,可是《古兰经》是宗教经典。所以大家对阿拉伯文学不知道,但是说诗歌怎么好,大家都没有听说过。你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要和别人介绍中国的文学,你不说李白、不说杜甫、不说屈原、不说白居易,不说中国的诗歌,你就说中国的文学怎么好?你觉得合适吗?所以,我坚持搞阿拉伯语言,后来又搞阿拉伯文学,他们还推举我当文学会的会长。我就想写一本阿拉伯文学史,写一本阿拉伯文学史就必须要介绍诗歌。人家写的《东方文学史》中,也写到阿拉伯文学,但是就提了阿拉伯文学的几个诗人,没有把诗歌提出来,有的诗歌可能引证几句诗,那么几句诗又从俄文,或者是英文转译过来了,本身诗歌又没有什么水平,所以你一看那个诗歌,就会觉得阿拉伯的文学是这个样子?诗歌这个样子?这就等于对不起阿拉伯人,对不起阿拉伯文学。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想要打破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师范院校开了“东方文学史课”,成立了“东方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里面有东西出。诗歌这块,如果要写文学史必须要有,如果说好,必须要说好在哪里。

(2008-07-18 14:37:04)

[仲跻昆]:

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1986年在烟台开中青年翻译经验交流会,那时候我还算是中青年,在会上我就说:“你们是两霸。”那个时候两霸是很通俗的名词,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因为去的人除了英文就是俄文。过去咱们翻译俄文的东西有大批的俄文翻译,后来英文都是英文翻译,东方基本上没有人,阿拉伯就我一个人去。我就说:阿拉伯文学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理?人家说:我怎么知道阿拉伯文学好啊?所以,我就想,我要翻译一些东西出来,所以我慢慢的翻译一些阿拉伯诗歌。像模像样的我也能写一些诗,我在干校还编了一些小诗句,我中学的时候朗诵不错,我对诗歌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所以我的诗歌还可以。我的宗旨就是翻译这边要对得起原著者,那边对得起读者,我不能让诗走样子,扭曲原意。让中国人读了觉得是诗。所以,我基本上翻译了这些东西,但是还不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我交的稿子,过了十多年才出来,从量上来讲,里边有130多位古代诗人,400来首诗歌,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其中有两首“宣诗”,就是相当中国的行100多行,然后是一韵到底,我觉得还可以。我现在把几首“宣诗”都译出来了,如果再出还有一些东西。我还想出一本《天方花儿》,为什么叫天方花儿?我觉得“花儿”,实际上中国回民把阿拉伯的“情”译成了“花儿”,好像是情诗。古代和现代的情诗写得很好。

我曾经在《译林》上发表了叙利亚的诗人,在伦敦去世的,他们的总统派专机把他接回来,然后下半旗。我译了他的一些情诗,因为他的情诗写得非常好,青年人很喜欢。甘肃有一个《读者》杂志,他分了两期转载了一下,我觉得还是受人们欢迎的。译诗歌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2008-07-18 14:45:57)

[中国网]:

的确,优秀的文化需要翻译家介绍出去,要不然我们哪会知道阿拉伯的诗歌是这样的精彩,而且您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它忠实于原作,而且要翻译出诗歌的雅,翻译出诗歌的意境来也是不容易的,是需要对中国的诗歌,外国的诗歌都了解才能做到这一步。

就像您刚才说的,一谈到阿拉伯文学大家都只知道《天方夜谭》,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诗歌。但是我们现在一定要谈一谈《天方夜谭》,很多人把它译成《一千零一夜》,它不仅反映阿拉伯民间的一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您当时为什么要翻译这样的一部著作,您花费了多长的时间翻译完的?

(2008-07-18 14:49:16)

[仲跻昆]:

《天方夜谭》同中国来介绍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最早严复都参与了这件事,当然最早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东西。周作人也翻译过一部分,后来陆陆续续的都在翻译。因为叫《天方夜谭》也好,叫《一千零一夜》也好,的确是世界名著,古今中外的作家一点没有看过《天方夜谭》,或者没受它影响的几乎是没有。高尔基说它是民间文学著作当中最壮丽的里程碑,它把东方各民族的东西,各民族的文学集中起来,是非常好的一本著作。它的原文是阿拉伯文,很早就没有从原文翻译过。后来是穆斯林回民的一个学者,叫纳训,他从原文上翻译一些。但是我总觉得老先生做了很大的努力,可读起来并不是非常有吸引力,有魅力的,我觉得并不满足。郅溥浩让他做一个,因为郅溥浩研究《一千零一夜》,说是不是研究一下?后来就把我找去了,我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想我译一部分,大概译了十几万字,译了前边的一些故事。

我觉得《天方夜谭》和《一千零一夜》应当这样译,因为《天方夜谭》是散韵结合的,就像中国古典的书,像中国的画本,或者是中国武侠小说,历史全传等有一些描写。所以人们读武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读起来一定会津津有味。如果他的古文水平再好一点会更好。

但是《一千零一夜》长时间达不到这个效果,所以我想我来起个头,来译这本书。译过后,有一个朋友他女儿是中学生,我和她爸爸谈话的时候,就把这个东西给她,说你读这个吧。我们谈了很久,她一直在看这个,我们要走了,她还没有看完,她不肯走。我说:我这个可以,能抓住人了。后来《译林》让我全译出来,我没有干。我觉得我这个人不是很勤奋的,不像别人熬夜,我说:我要教学,要研究,要译点东西。同时我还想看电视,看小说,也要享受点生活,到哪儿去玩玩。我不想把生活搞得太枯燥、太苦。这是属于我不勤奋的一方面。我只是想这一类的东西,我都尝试一下。

(2008-07-18 14:52:32)

[中国网]:

我们也注意到,您的译著涉及了小说、诗歌、散文等非常多的题材,而且其中不乏阿拉伯界的大家之作。我们现在想问一下,您翻译过这么多文学题材,你最擅长什么,最喜欢翻译哪一类作品?

(2008-07-18 14:57:30)

[仲跻昆]:

我觉得一个翻译应当像一个演员一样,最好的演员是俗称“千面人”,要演什么像什么,我们做翻译,翻译诗歌就要像诗歌,要翻译成散文就应当是散文诗,小说就应当是小说,而且小说或者是戏剧里边的人物,小孩儿该讲什么话,乡下人该讲什么话,老太太该讲什么话,剧本中不能一道汤那样。有的翻译,把一个70岁的老太太,而且是一个瞎眼的,不太出家门的,但她讲出来的话文走邹邹的。你也可以看出电视剧中小孩讲话讲出四字成语来,你觉得有意思吗?现在好多演员就是这样的。演反派就像反派,演一个什么就像一个什么。不是说这个人就固定了,说他只能演警察,一个好演员从来不是那样的。都是不想重复自己,做翻译也不应当重复自己,什么东西都好像是你在说话,而不是原作者在讲话。

我就想,咱们一提翻译标准就是“信、达、雅”,其实这个提法并不见得对。为什么?因为“信、达、雅”是严复提出来的,那是有一个历史阶段。因为那个时候是顾问古文,“之、乎、者、也”的东西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读,或者是爱读这些东西。所以你要信、达还要雅,要把古文的东西弄出来。我们现在“信”就够了,要忠实原文的意思,风格要忠实。比如说阿拉伯的东西,阿拉伯人读出这个东西是一个什么感觉,你翻译出来,中国人读出来也应该是一样的感觉。像中国的散文,或者是中国作家,大家有大家的风格。

(2008-07-18 14:58:47)

[仲跻昆]:

你看老舍的作品就是北京话,北京的土话,大家都觉得很舒服。有的作家就写得比较文邹邹,成语用得很多,很文气,这一点不一样。有的人爱喝酒,有的人爱喝白开水,有的人爱喝可口可乐,大家的味道不一样。作家也是一样,何必把所有的饮料都搞成可口可乐,或者是都搞成你喜欢的口味。所以我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工作。就是你不仅要喜欢各种题材,而且一本小说里面的东西,里边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也应当要翻译成什么样。中国人读小说就像读中国作家的味道一样,要不然读你的东西就读不下去了。所以,我觉得好的翻译家,好多是作家做翻译家,诗人翻译诗歌,你读出来是不太一样的,好多是诗人翻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做一个好的翻译,应当是这样的,而且应当是一个学者式的翻译。

我们过去有好多翻译家,比如钱钟书、季羡林,包括冯志都是,他们是学者、作者、诗人,所以他们的功底较好,这一点很重要。翻译不是说把这个意思弄出来就成了,或者是你猜是这个意思就把这个弄出来,这样翻译不行。

(2008-07-18 15:02:39)

[中国网]:

听您这样说,我觉得翻译家有时候挺像一个导演的,他是把文字的东西自己去体会、自己感觉,用中国人的看法应该怎么样让我们自己有同样的感受。我听着感觉有点像导演的感觉,只不过您是用文字的手法表现传达出去的。您刚才举例说中国有非常好的学者翻译家,那么在阿拉伯的文学名家中您有没有特别欣赏的?

(2008-07-18 15:04:32)

[仲跻昆]:

像纪伯伦,我翻译的东西当然是我喜欢的,纪伯伦的东西我挺喜欢,这是我的个人喜好,西方也推崇他。他是一个好的作家,他也是把东西方结合。当时的美国总统,因为纪伯伦既用阿拉伯语写一些东西,也用英文写一些东西,他既是一个画家,又是诗人,又写散文诗,所以他的东西,整个美国有他的塑像,联合国把他作为文化名人,美国也开过好多关于他的纪念会。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不是西方给东方东西,东方也给我们东西,从东方吹来的风就是纪伯伦。所以,他的东西带有很深的哲理性。像他的《先知》、《地狱笑》等等,他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应当多介绍一些思想家的作品。不是市场上卖的那种东西。

(2008-07-18 15:05:09)

[中国网]:

什么畅销做什么?

(2008-07-18 15:06:28)

[仲跻昆]:

不是那样的,人家的文化垃圾我们有收进来当成什么东西一样。要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像纳吉布・迈哈福兹,他也是思想家,他是学哲学的,《论语》他读了,马克思的东西他也读了,然后他写了一些东西。他对国内实际的东西,他是通过自己的小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他的三部曲很有名,里面有一个女的革命家叫“苏三”,里面有一句词叫:写文章是很危险的。因为东西搞不好,话就让人抓住把柄了,很危险。但是写小说就很多的说法,是一种可以玩花招的东西。我认为这句话是解读纳吉布小说很重要的东西。他出了50、60本东西,而他又不是专业作家,他是做一个职业的作者,是八小时工作之后才写东西,而且写的东西很深刻。这样写出一些东西,而且无论是内容,或者是手法都不重复,在我看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文学家能做到他这个样子。

他是06年去世的,不仅阿拉伯国内的总统、名人说是一大损失,就连美国总统布什,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都说“这个作家很了不起,他反映了埃及的现实,还反映了世界上的现实”。所以希拉克说:他是和平的作家,对话的作家。他后来写的《我们街区的孩子》,实际上就是用小说的说法指出了各种文明对话,写出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的,这个东西在我们中国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这样。他的手法也是不断的变化,不光是一味的。你像他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包括他本国的文人的东西,加上世界西方的手法他都运用起来了,他的手法跟内容都不重复自己,写出这样多的作品,这样一个作家还不值得佩服吗?

(2008-07-18 15:06:42)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在苏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都曾经待过,这样的经历对您翻译会不会有很多的帮助?

(2008-07-18 15:13:53)

[仲跻昆]:

应当有。你要了解他们的社会,了解他们的习惯,比如吃的东西,穿的东西等。

(2008-07-18 15:14:10)

[中国网]:

这样翻出来会不会更有味道,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状态?

(2008-07-18 15:14:20)

[仲跻昆]:

我认为应当是这样的。翻译应当是一个学者,为什么是学者?就是翻译的东西,有的翻译就是拿过来就可以译,而且还不是一个人在译,一个东西找四五个人去译,这个作家怎么样?这个社会怎么样?这个作品怎么样?然后拼凑起来,这样的东西读起来,会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读好的翻译作品应当是一种享受,记得我中学的时候特别爱看小说,看翻译作品,而且的确有很多的翻译名家,你看他们的作品绝对不会比看中国小说逊色。但你要看蹩脚的翻译不是一种享受,是难受。

(2008-07-18 15:14:30)

[中国网]:

而且还可能看不懂。

(2008-07-18 15:16:05)

[仲跻昆]:

对。有时候看一个作品,就好像吃饭咬到一口沙子,你还想再吃吗?肯定是不吃了。因为里面的很多东西弄不懂。所以的确有很多作家的来龙去脉,这个作品到底是什么东西,甚至有的人连这本书都没有从头看,光听人家说有一部作品很好,哎呀,我可抢来了,赶紧译。如果从头看一遍还要费很多的时间,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2008-07-18 15:16:17)

[中国网]:

所以一个好的翻译家首先得是一个知识广博的学者。在2005年的5月,您获得了由埃及高等教育部部长签署特别的一个表彰奖,这个奖是阿拉伯国家首次向中国学者颁发的奖项,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容易。我想知道您当时获奖以后是怎样的心情?

(2008-07-18 15:16:57)

[仲跻昆]:

实际上这张奖就是一张纸。

(2008-07-18 15:17:29)

[中国网]:

但是意义很大。

(2008-07-18 15:17:37)

[仲跻昆]:

等于是对我50年工作的一种肯定,相当于给我划了一个句号。那个时候我退休了,他有这样一种奖,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安慰,觉得我的工作没有白做,外国人也知道我做了这么一些事。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不应当是一个句号,我的工作应该是一个分号,或者是逗号,还应该做一些事情。比如,我现在在写《阿拉伯文学通史》,是国家的一个项目。因为《现代文学史》已经写出来了,也得奖了。那么古代这一部分,因为诗歌都在古代这一部分,我还得把它写下来,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做,总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我觉得我们做一件事情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实际还要干到老,直到倒下了,干不了,才算完了。

(2008-07-18 15:17:46)

[中国网]:

非常值得尊敬。您也是中国译协的会员,我想知道,您觉得中国译协在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就目前这个阶段应该着重发展哪些方面?

(2008-07-18 15:19:29)

[仲跻昆]:

中国的翻译界太大。现在职业的翻译大概有六七万,七八万,甚至将近十万左右,业余翻译就更多了。译协在我看来是一个生产的组织,当然做了很多工作,像你们这个网站也在他的领导下,也要搞翻译界的考评中心,也要出一些东西。但是中国的翻译界真的很大,真正系统的领导起来也比较难。我们过去的文艺委员会还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评了一些资深的翻译家,也开过一些座谈会,但是整个译协要抓这些工作也不太容易。比如译协谁是会员?现在只有团体会员。哪个人,翻译说:我想入译协,做译协的会员。你上哪儿申请,找什么人做介绍人,或者有一些什么条件,好像搞外文的未必都知道这些东西。

(2008-07-18 15:20:11)

[仲跻昆]:

还有一点,就是译协怎样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就像我刚才说,实际上认识到翻译对国家的重大作用,翻译在文化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国家对整个文化的认识,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开始很长一个阶段对文化的作用不是很了解。因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就不说了,那么文化大革命以后呢?我们觉得赶紧抓经济,后来就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国”长时间的教育也不行,抓得也不好。你抓教育,但教育上的投资很少,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教育的投资很不够。原来很长一个时期,一说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应当是双方的。你是一个孩子,你必须给我念九年,你不念九年国民素质怎么样能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我想念九年,但是我没有条件,国家供得起我,你要供我念九年。类似这些东西教育都没有抓好,文化也没有,因为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这一点,我们还不如阿拉伯、埃及。像埃及现在搞了一个“翻译中心”,它的翻译中心谁来当头呢?叫加毕・罗斯福,他是什么人?他原来是社会科学文艺委员会的秘书长,相当于我们社科院的院长或者是文化部长这样的人物。他退休之后来抓这个工作,而且埃及要译世界一千本名著,他已经完成了,完全了以后还要完成一千,他是有项目的,这类东西我们都没有做到。

“文革”前有三套丛书译,到现在谁来抓?译什么?没有真正起到组织、领导、指导的中心作用。所以,译协有一些难处,也做了很多工作,成绩也很大,但还是有欠缺的。

(2008-07-18 15:24:41)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长期从事阿拉伯教学工作,应该说职教40多年了。我想知道您在阿语方面的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

(2008-07-18 15:27:31)

[仲跻昆]:

阿语的培养,我觉得要提高质量。特别是外文教学,好多出来要搞翻译,翻译中文的功底必须要厚,国学的功底要厚,文化的功底厚,相当于一个杂家,不是一个大杂家,应该是一个小杂家,文化的功底要厚,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做得不够。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当中,这一点我们一直在反对,但是一直也没有解决。

应试教育就是要考试,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你就给我读课本上的东西,课外的东西也是想法怎么样考,孩子没有很多的时间读课外读物。小孩的时候,我们在中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在图书馆里面是一天换一本书,感觉很快乐。现在的孩子谁敢整天去读小说,那肯定是找骂。

(2008-07-18 15:27:48)

[中国网]:

天天都在做测试题。

(2008-07-18 15:28:52)

[仲跻昆]:

对。所以这些孩子出来的时候都是豆芽菜,他肚子里的东西不多,就是应试,到了大学出来也是这个东西。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的水平。比如,现在阿拉伯语,最早是北大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然后有7、8家,现在有20多家,从一方面讲这是一个大好事,因为发展需要。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保质保量?要广种博收,这个“博”是博士生导师的博,而不是薄弱那个“薄”,这一点很重要。教师的培养很重要。

我的老师马坚有一句名言我记得很清楚,他说:教师就像一口井,这口井只有自己挖深一点,才能打出更多的水,而且打出来的是清水、好水。如果井水挖得很浅,打出来就是泥汤,给学生喝的就是泥浆。所以我们的教师培养很重要,而教师的培养又跟整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都有关。

如果我当教师不如去经商,不如去搞别的,不如干其他的挣钱多,那么谁还愿意当研究生,谁还愿意当老师?没有好的老师怎么会有好的学生。就是因为老师没有那个水平,要培养出超水平的学生比较困难。当然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可以的,如果老师更蓝一点,更深一点,不是更好吗?如果你自己学识浅薄,各方面都不行,对培养学生肯定是不利的。

还有一个投入,教师要怎么样的投入?我一再讲,你可以不当老师,可以升官,可以发财,可以经商。但是当老师就要投入,因为你当不好老师,不投入,你是误人子弟,因为你培养的对象是一些学生,这方面一定要抓。

(2008-07-18 15:29:02)

[中国网]:

我们知道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就要在中国的上海举行,这次翻译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而且又是在我们的国家。在节目的最后我想请您说几句祝福的话。您认为这样的大会在中国举办,会给中国的翻译界带来怎样的契机?

(2008-07-18 15:31:20)

[仲跻昆]:

中国的翻译界应该借此机会壮大我们的队伍,提高我们的质量,也要相互借鉴。翻译有我们好的东西,比如中国的英文发音,我们的语法,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阿拉伯文也是这样的,我们很多学生的发音、语法也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的翻译也有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向人家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得我们的翻译工作更上一层楼,使我们有更大的气色。

就像刚才说的,翻译工作相当于人类文化发展史一样,翻译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不借此机会把我们翻译事业搞得更好一些。

(2008-07-18 15:32:24)

[中国网]:

谢谢仲教授的到来,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年来您的心得和体会。我们希望您身体健康,给我们介绍更多好的阿拉伯文学作品。

(2008-07-18 15:33:14)

[仲跻昆]:

谢谢。

(2008-07-18 15:33:43)

[中国网]:

谢谢您。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下期再见!

(2008-07-18 15:33:5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翻译家仲跻昆与《天方夜谭》---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