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的伊拉克战事特别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的“同声传译”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6位翻译者轮番上阵,让足不出户的中国人在第一时间与全世界同步获得第一手准确的战事讯息。昨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海外新闻部制片人王月华向记者透露了“同声传译”的幕后故事。
央视“预谋”了一个月
采用“同声传译”报道伊拉克战争,中央电视台早在一个多月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王月华告诉记者,做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大台,央视在硬件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与路透社、美联社、阿拉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等都签有协议,可以直接切入他们的电视信号,进行直播。“一旦开战,中国肯定不会有记者能在火线进行报道的,我们对于战争的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将完全依靠这些合作电视台”。但这些电视台都是非汉语节目,于是现场同声传译就此产生。
第一代翻译供职联合国
然而,在征集同声翻译的过程中,央视才发现事情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王月华说,开始他们曾想找政府部门合作,但因为有公务员不能兼职的规定而最终放弃。他们也曾想找央视内部记者上阵,但试过后却发现效果不好,同声翻译者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在中国能担此任者不足千人。
最终,在外交部的推荐下,陆炜、胡利平、冯京葆、谢卫红、施立民、张多一6位同声传译专家登陆中央电视台。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同声翻译家,平均年龄40岁,同是国际翻译协会会员,并都接受过联合国欧盟翻译总局的专业培训,有着十多年的同声翻译经验,是中国目前第一流的同声翻译家。他们中大部分供职于联合国。
头回上电视“找不着北”
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点,美国突然空袭伊拉克,战争爆发。6位同声翻译每晚轮番上阵,他们在镜头前镇定自若、大方得体、准确流利的翻译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像。
然而,王月华却告诉记者,头一回面对镜头的这6位专家在最初的3天里却是“没头的苍蝇,严重找不到感觉”。在联合国等国际会议中,每位同声翻译都有一个小包间,没有丝毫杂音,且声音系统非常好,“一些翻译为了集中思想更是养成了闭着眼翻译的习惯”。但当面对中央电视台的摄影镜头时,这些习惯了黑暗的翻译们不仅要面对直播的战争画面里混乱的背景声,没有逻辑的人物语言,更“要命”的还不得不注意镜头里自己的形象。
6翻译连作20小时直播
不仅如此,6名翻译因为对战争积累不够,对人名、地名、武器、部队等名词都搞不清。但3天后,6名翻译通过买书、请教军事专家等努力逐步进入了状态。
同声翻译时,每人每工作20分钟就要换人,这是因为同声翻译是一项精神压力极大的工作,“有人曾做过实验,超过20分钟人就有些失常了”。不过,在央视直播期间,这6位翻译却大大超过了这个极限,通常都是从早上8:00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00,“最长的达到20个小时的直播”,“战争和电视让这些过去一直在幕后
据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