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大干快上”式翻译伤害了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前不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王晓渔做了一回认真的有心人,竟发现一个署名“龙婧”的译者在短短4年中至少出版了23本译作,于是戏称其为“史上最牛的译者”。

  其“最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种类上,韦伯、洛克菲勒、培根、尼采等,横跨文史哲领域,她似乎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理想译者。而在龙婧之前,更是有一位叫李斯的译者,翻译了多达26部的“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涉及多语种,不过他还算谦虚,在署名后面加上个“等”字。

  翻译如此神速,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在网上读书论坛里,龙婧译的书被列入“不读”名单。有网友称,对于这样一位译者,更多的是怀疑其翻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这种急就章的译本,建议不读。甚至嘲讽她说:“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龙小姐不能译的书,只有龙小姐来不及去译的书。”

  近年来,国内外版图书的引进与日俱增,翻译速度也越来越快。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目前一本书的翻译周期往往只有10天到两个月的时间。25万字的小说,如聘请5位译者一起“大干快上”,一周左右就可完成。而国外出版社翻译外来作品则长达半年甚至更多。

  “大干快上”式翻译的背后是商业利益的驱动。全球化浪潮之下,国内对外版图书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一些出版社或违规购买书号出书的民营书商,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出版译著时尽量压缩翻译时间、降低翻译成本,甚至找一些没有太多翻译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有时为赶进度安排多人分段翻译后进行粗糙拼接。一本书,不仅前后翻译质量不同,文风也不同,而且错译、漏译百出。巴士公司被译成了“灵车站”;打嗝竟然被译作“放屁”;更为搞笑的是,有人竟把英文原著中出现的孟子译成“孟修斯”,把孟子他老人家出口转内销,给起了个洋名。

  读译介作品,大多数读者往往过于注重原著作者是谁,是否名家,对于译者大多不是太在意。岂不知译本也是有千差万别的,同样是一本《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与名不见经传的译者的译本差距非常大。笔者读大学时曾读过一位不知名译者翻译的《呼啸山庄》,译笔之粗劣,竟使这本名著在我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以致每与朋友谈及这本书都作不屑状。后来朋友推荐了杨苡的译本,对比读过之后,前一个译本简直就像一场噩梦,令我直呼“害人不浅”。

  “大干快上”式的翻译,短期内或许能骗得些钱财,但从长远看,无论对译者还是出版商,都得不偿失。译者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读者不买账了;出版商则更甚,不仅你出的外版图书没人买,压在仓库成为一堆废纸,甚至你出的中文图书也没人买。

  不过,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读者:既花了钱,又受了罪,甚至还被蒙在鼓里。因为不去比较其他译本或者外文原著的话,你还以为孟修斯是西方一位哲学家呢!岂不知他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孟夫子。

  (文章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大干快上”式翻译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