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烂翻译,我从不隐讳这一点。这能怪我吗?如今是商品经济时代,稿酬的多少决定翻译质量的高下该是个起码的前提吧。过去的翻译1000字多少钱?我们知道傅雷可以靠这份工作住上海洋楼,他的翻译速度在家书里提过,一天几百字,便大兴奋,觉得成果斐然。
周氏兄弟译《域外小说集》,十来万字就可以靠稿费在日本生活一年!
现在的翻译稿费,千字60元最常见。只靠这份工作,一天非得出10000字才能过下去。扣除税费后(出版社代扣,毫无避税余地),一个月下来看似不错。但活儿不是随时有,而且出版方有时会欠钱,全年一起算,最多只是中等收入,而且朝不保夕。傅雷等前辈先生的水平当然是高的,但要把他们放在这种条件下,恐怕也很难拿出世人盛赞的译本。另一方面,把我这样的译者的收入改善到哪怕稍稍接近傅雷等先生的水平,功力所限,不能说拿得出同样的译本,至少比现在表现出来的水平要高。市面上流行的烂译本的确出自我这样的译者之手,但板子全打到我们头上,我觉得还有欠公平。
虽然现在的书价一般是走高定价大折扣的路数,但那是出版机构的营销策略,与翻译的报酬并不挂钩。说到劳动力廉价,就中国而言,体力劳动廉价倒是传统,但知识分子的劳动只是这二三十年才廉价起来。至于从前,除了抗战和内战最后阶段,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是比较昂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倒真是近于一种平等社会了。
至于说到专家翻译,唉,不要太天真啦……。杨绛那一代的专家,人品学问一般信得过没问题,但他们的年龄精力已经不能再干这个了,至少不能再动大部头。现在的专家,不说也罢。想想北大那些年产几百万字论文的教授吧。专家和学术地位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名头地位大大的值得商榷。有当了领导或手中有权顺势成为专家的,有钻营拉课题成为专家的,等而下之的也要和核心期刊的编辑搞好关系,然后批量炮制垃圾论文。成了专家,名著的翻译权顺理成章到手。接下来怎么做呢?人品优异的自己动手,可惜聪明智慧全用在厚黑学上去了,翻译成果自然惨不忍睹;人品中等的把作品转包给我们这种小翻译,稿酬30到40元不等;人品特差的,干脆直接当作业发给自家的研究生,分文不花。有一点是以上三者共同的,那就是署名,自然是专家的大名。
这里有个小窍门,你看译者自述中,只要有感谢某某同学课余查阅大量资料的,基本上这些位某某同学就是这本名著真正的译者了。当然,事无绝对,大批专家根本不屑提及这些“查阅资料”的苦力。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人就不顾忌自己的学术名声吗?又是个天真问题。学术名声的获得,最直接的就是获奖。奖却是专家自己评的。至于后世的名声,这年头儿有人在乎吗?
我知道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有这么一本书,专家发包出来,为了鼓励大家(三名小翻译集体工作)拼命干,说定到时候共同署名。书出来以后,小翻译们一看,赫然仅有专家大名。专家轻描淡写地说,出版社出了纰漏。小翻译要求更正,专家和气地说,这样反复找人家,出版社觉得麻烦,以后恐怕不会再找我了,我也就再也没机会与诸君合作了。小翻译想到今后的饭碗问题,只好忍气吞声,找到我这个同行喝酒、发牢骚、破口大骂一顿了事。未几,这本书作为文化引进的重要项目获奖,专家的学术声誉水涨船高,今后拿类似课题更容易了。专家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论述在翻译这本名著过程中发现的种种可以指导中国翻译事业的大问题。那个至今忿忿然的小翻译看到了其中一篇,复印下来给我,让我有所借鉴,提高自己的水平。
咳……专家专家,教材科出身的专家,后勤科出身的专家,书记专家,局长专家……这年头的专家,信不得啊。longsummer(南外)
(文章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