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4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对外传播翻译领域首次举行的高层次专业论坛。
在6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在致辞中指出,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存在诸多问题。
他说,这里不能不谈到中国人从事中译外工作的特殊困难。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但我们知道,国际翻译界有一个共识,即翻译工作者最合适的任务应该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的确,只要能把外语看懂,人们就不难在母语中找到恰当的词句。一个人外语再好,也很难超过他的母语水平。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翻译工作者是从事将外语翻译成母语的工作。这一点在欧美国家尤为突出。然而,这种通则在中国却很难行得通,比如说,法国人要想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他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大批法语非常好的英国人来承担此项任务。这种事情在英国也很容易办到。英法两国人口都在5000万以上, 在对方国家聘请几十万人把对方的材料翻译成自己民族的语言可能不是太难办的事情。可是,我们中国到哪里去聘请不要说几十万,就是10万,甚至1万中文很好,能胜任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或法文的外国翻译呢?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世界上目前没有足够的翻译能替中国承担庞大的、日益增长的中译外任务,因此, 主要由中国翻译工作者承担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工作几乎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唯一选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依靠中国自己的翻译来挑起中译外的重担,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了。因此,可以说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工作者承担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往往是无名英雄,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赏,获得全社会的重视。
他指出,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的严重匮乏和队伍的“断层”,这是中译外翻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传播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平时常说的“大外宣”的工作,就需要一支庞大的、作风过硬、专业素质精良的复合型中译外人才队伍。但目前情况还很不理想。上面提到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翻译人才的缺乏,而且这个瓶颈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其次是对翻译工作认识上的误区。至今,翻译工作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误以为懂几句外语就能作翻译,没有认识到翻译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上缺乏对翻译质量的有效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许多人还不十分清楚,中译外和外译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专业差别。简而言之,不是会说外语就能做好翻译工作,而一个人能做好外译中工作又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胜任中译外的任务。
再者是翻译质量问题,有不少亟待解决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经常会看到翻译质量不高的各类出版物、印刷品、广告、产品说明书在市场上传播,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窗口行业,在街头、商场、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标识随处可见。
他认为,上述只是问题的几个方面,中译外工作还有这样那样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外传播的效果,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到对外合作与交流,影响到我们国家软实力建设,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和人文环境。
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毕德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来自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新华社、中国外文局、中央编译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社等中央单位的领导和业务负责人,北京市奥组委、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的近200名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