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第三次俄语热理智回潮

  日前,东北地区高校俄语语言国情文化知识大赛在哈师大举行。来自吉林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东北三省21所高校的48名俄语高手,群雄逐鹿,一试高低。目前,中国各高等院校正在为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做准备,要走出去,到俄罗斯开展多方面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俄罗斯“中国年”的蓬勃开展。图为比赛现场。

  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往往与该国的外交政策、经贸往来、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俄语热一边倒现象,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边贸热引发的短期俄语人才紧俏,随着中俄经贸关系步入正轨,第三次俄语热潮来了。

  翻译人才成职场新宠

  “招聘俄语翻译,待遇从优”,打开报纸职介一栏,近来这样的广告大大增加。在俄罗斯开办建筑大市场的某集团已经连续半年登出这样的招聘广告了。公司副总杨贺告诉记者,现在要找到合适的翻译人才还真不容易。

  记者从黑大、哈师大了解到,这两个学校2006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居各学科之冠,今年的毕业生也出现抢手趋势。与之相应的是,中学也掀起学俄语热,庆安、绥芬河等地学俄语的,甚至超过了学英语的数量。

  既然俄语人才难招,一些企业想到了自我培训。去年以来,随着“俄罗斯年”的举办,各种经贸、文化、体育活动和旅游交流频繁,使得俄语人才异常“吃香”,一些国际旅行社、外贸企业、文化单位相继感到俄语人才缺乏,纷纷找到专业学校,要求“团购”俄语人才培训。

  黑龙江为俄语教育大省,外省企业也纷纷前来挖掘人才,边境城市更成为“挖宝”的首选。在黑河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求聘人员登记簿上,来自广东、上海等地聘翻译的企业不在少数。

  俄语再热背后驱动力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院长、中国俄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铭玉认为,俄语热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新中国掀起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当时,人人都能说上两句“达瓦里西”(俄语“同志”的中文发音)、“哈拉哨”(俄语“好”的中文发音)。

  “在那个时代,我们常常说外语是政治、外交的晴雨表。两国关系好,这门语言就热;不好,语言就冷。我国的外语教育出现了‘俄语一边倒’现象,也造成了两国关系骤冷后俄语人才过剩的问题。”王铭玉说。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黑龙江为主,辐射许多省份的对俄边贸带动了俄语人才市场需求及培养,主要是旅游、翻译人员,使大批中国人再次进入高校和“速成班”学习俄语。路边小贩兜售的简易俄语会话手册(用中文发音注释俄语词句)风靡一时。人们学俄语的动力从政治因素过渡到经济因素。由于边贸的不正规发展,这股骤热的俄语潮仅维持了几年。

  王铭玉认为,伴随着两国经贸、科技往来的逐渐正规化,以及双向需求的旺盛,第三次俄语热潮正在到来,这一次热潮既非五十年代的“一边倒”,也非80年代末期的骤冷骤热,这是一次因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互需为驱动力的理智回潮,因而也将是持久的理性的热潮。

  俄语教育步入理性发展期

  当俄语骤热时,人才匮乏;当俄语骤冷时,人才过剩。几度冷热,将俄语教育经常地置于尴尬中,也使得家长对让孩子学俄语心有余悸,哈市就曾发生过中学生家长集体要求学校改学英语的事件。

  迎接第三次俄语热潮,俄语教育也在回温。王铭玉判断,此次俄语热理智来临,相伴的是俄语教育也将步入理性发展期。

  王铭玉的判断已见端倪。我省出台了有关“重视和保护大学、中学俄语教学”的征求意见稿,要求一定比例的中学必须开设俄语,并且有相应的优惠政策。省及哈尔滨市配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实现与独联体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的多边合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大量培训俄语人才、举办哈市俄语大赛、赴俄罗斯俄语夏令营、建立中学俄语教学基地、建立大学俄语人才培训基地等。

  据王铭玉介绍,在大学阶段,为了使俄语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近年来各院校以大纲为依托在课程设置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调整。比如旅游会话、科技俄语、外事外贸应用文等实用性课程走进课堂,俄罗斯概况、语言国情学、俄罗斯文化纵横、中国文化史(用俄语授课)等国情文化系列课登上讲台。同时坚持中俄联合办学,比如黑大与远东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培养“俄国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第三次俄语热理智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