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应大力培育优秀青年译者队伍

  业内人士指出,翻译界现状的糟糕程度并没有超出其他行业和领域,就像生产电视机一样,生产多了,总会有一些次品。老一辈的翻译家当然是我们的财富,但他们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翻译界的希望肯定还是在中青年译者身上。

  引进出版呈现热闹局面

  “我是豁上老命去翻译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23日举办的“巴别尔《敖德萨故事》(插图本)国际研讨会”上,编者王天兵如是转述了该书译者、74岁高龄的翻译家戴骢先生未能赴会而准备的口头发言。

  据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出版俄罗斯重量级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和《巴别尔马背日记》,此次推出的《敖德萨故事》(插图本)囊括了《骑兵军》之外的全部力作,堪称该社在2007年年初引进的最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

  自1月中旬以来,外国文学作品的引进出版呈现出相当热闹的局面。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其作品系列中的《换位》、《好工作》、《作者,作者》也将于近期出版。

  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资深出版人刘硕良策划的“世界文学大花园”丛书,该丛书覆盖了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和东欧、阿拉伯等13个国家和地区。新星出版社从德文原版直接翻译、出版了198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和《眼睛游戏》。重庆出版集团更是一口气推出了“重现经典”丛书的第二批小说《校园秘史》、《血橙》和《破碎的四月》。

  读者略感陌生的燕山出版社继去年年底出版“原创经典译丛”第一辑《艺术之路》、《一天上午的回忆》、《波德莱尔》和《文学与恶》后,“原创经典译丛”第二辑也将于近期推出;资深法国文学翻译家柳鸣九为该社主编的“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将于3月前推出第8辑的10种新书。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等老牌儿出版社坚持“名家名译”的同时,一些新兴的出版社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开始大量起用青年译者。以致在前不久举行的“重现经典”丛书研讨会上,81岁高龄的翻译家高莽先生说:“这里面的译者我一个也没有认识的。”

  优秀青年译者为何难觅

  也有翻译家认为一些青年译者“学识不足,勇气有余”,而对青年译者翻译水准的质疑以及对翻译人才断档的忧虑在一个时期以来一直不绝于耳。对此,刘硕良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都认为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刘硕良说:“翻译界现状的糟糕程度并没有超出其他行业和领域,就像生产电视机一样,生产多了,总会有一些次品。老一辈的翻译家当然是我们的财富,但他们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翻译界的希望肯定还是在中青年译者身上。”

  重庆出版集团“重现经典”丛书负责人李杰,正是有感于“许多有名的翻译家往往一直只关注一个作家或一个流派的作品,对其他的作家作品并不熟悉,也没有兴趣”,所以约请了不少兴趣更为广泛的青年译者加盟“重现经典”丛书的翻译。《校园秘史》的译者胡金涛是李杰几年前读大学本科时的同学,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化研究”被李杰看好。李杰认为单纯英语熟练或者和外宾交谈流利都远不足以胜任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这也是目前优秀青年译者匮乏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了解异国的深层次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译者。纯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这方面比惊悚、悬疑和侦探小说等通俗作品的要求更高。

  英语系学生在外打工时很少有人去做笔头翻译,因为笔头翻译的收入很低。燕山出版社“原创经典译丛”负责人张红梅编辑也认为,每千字30元~80元的翻译稿费很难吸引优秀的青年译者。和该社合作的青年译者,往往倾向于翻译该丛书中的几本,这样在稿费上会稍微有些弥补。

  李杰为了延揽青年译者去南京“招兵买马”,南京的翻译家不解地问:“北京不是翻译人才最集中么,你为什么还要让我在南京帮你介绍译者?”李杰只好苦笑,因为北京生活成本更高、生存压力更大,这直接影响了青年译者的工作心态,尤其是在高校任教的一些青年译者。高校的这批青年译者,大多还面临着评职称等压力。2004年翻译《娱乐至死》而广受坊间好评的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张艳,就因为忙于博士论文答辩而无暇接李杰的翻译合同。

  “我做的书几乎没有一本没有译者介绍”

  “老一代翻译家也是从青年时代成长起来的。大翻译家朱生豪不是32岁就去世了吗?翻译家梁遇春去世时只有26岁”,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强调要耐心等待青年译者的成长。

  “我的译者队伍中老中青都有,老的是前导,不可低估但不能神化。我每一个时段都是依靠中青年译者”,“翻译也是个体力活儿,难道青年人不比老人在开夜车赶稿方面有优势?”刘硕良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漓江出版社主编那套后来影响深远的“获诺贝尔奖作家丛书”时,“郭宏安还是年轻人,李文俊和高莽也不是很老。”当年受邀的青年译者,如今大多是翻译界中的重量级人物。有这份交情做基础,刘硕良有信心网罗国内最优秀的译者。

  “上世纪80年代,我是第一个请林少华翻译《挪威的森林》的。”刘硕良还记得当时林少华从日本刚刚留学回国,在广州暨南大学任教,“如今他在青岛大学也已经带上了硕士研究生。”今天,林少华已经是最受国内“村上春树迷”追捧的翻译家。

  在“世界文学大花园”丛书中,刘硕良既请了叶渭渠、赵振江这样的资深翻译家,也请了1974年出生的北大副教授胡续冬介入《拉丁美洲文学大花园》的翻译。2005年,刘硕良还曾专程去济南参加一个美国文学方面的研讨会,为5卷本的《欧茨文集》请到一些青年译者。

  “我做的书几乎没有一本没有译者介绍,往往还会配上译者照片。译者是否学外语出身,是否留过学,是否有翻译作品,读者一目了然。”刘硕良指出,对青年译者的尊重要从细节做起。在设计封面时,如果原著者的名字用12磅的黑体字标示出来,译者就用10磅的仿宋字体标示出来,“还是以尊重原著为大前提,但尊重译者也可以对他形成鞭策。”

  “重现经典”丛书负责人李杰也表示,他们在接下来的运作中会从细节上更多地尊重译者,也在考虑与部分优秀青年译者签约,形成一定时段里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如果在我手上出几本好书,我一辈子都会自豪。”李杰的话代表了几代中国出版人在引介外国文学作品方面的心声。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应大力培育优秀青年译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