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现象

  蒋华应,刘春智

  ( 四川理工学院外文系,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超额翻译系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欠额翻译则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文化渊源炯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很多时候都会有超额与欠额现象,“等额”翻译在某些情况能够实现,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个理想。不过,随着中西文化彼此渗透与融合,逐渐趋同的进程,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会逐渐减少。

  关键词:文化差异;超额翻译;欠额翻译

  一、中西文化相似与对等翻译

  尽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但总的说来,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经历了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一些共同的生活体验,人类思维和情感也具有共通性,因此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融性和相通性。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十分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的甚至是完全对应的说法。比如:

  to lead by the nose 牵着鼻子走

  to head a wolf into the house 引狼入室

  to give somebody green light 给某人开绿灯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加油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

  one- man show 独角戏

  bitter smile 苦笑

  the white terror 白色恐怖

  as sly as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changeable as the weather 易变如天气

  as white as snow 洁白如雪

  这种情况,译者或许不费什么劲,信手拈来,便成了漂亮的“等额翻译”。不过,有的表面看来完全对等的说法实际上根本不一样,译者千万要小心提防这种“陷阱”。比如:

  to pull somebody’s leg 开玩笑( 不是“拉后腿”)

  to eat one’s words 收回说过的话,承认说错了( 不是“食言”)

  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事后弥补为时已晚;马后炮( 不是“亡羊补牢”)

  child’s play 小儿科,小菜一碟( 不是“儿戏”)

  dog eat dog 无情而野蛮的竞争( 不是“狗咬狗”)

  in the same boat 处于同样困难的境地( 不是“同舟共济”)

  touch and go 好险;悬得很;差点出事( 不是“一触即发”)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小的失误仍然是失误( 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才是绝对的、必然的。由于中英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很多时候很难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也许为了让译文流畅易懂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原文的文化意象或典故删去或替换掉,也许为了保留原文音韵、节奏( 比如诗歌翻译) 而损失部分原文信息,总之译者往往会“顾此失彼”,从而造成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这可能是能力与技巧造成的,但很多时候则是难以避免的。那么什么是“超额翻译”,什么是“欠额翻译呢”?超额翻译( over- translation)系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欠额翻译(under- translation)则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本文主要想以实例就此作些探讨。

  二、音、行、语法层次翻译的超额与欠额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英语是以抽象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而汉语则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二者语音与拼写完全不同,语法规则大多也不一样,很多时候超额与欠额翻译在所难免,请看例句:

  例1.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Coleridge) 好风不断吹,浪花不绝飞,舟行到处留痕。( 周煦良译)

  原诗用反复出现的f 音来象征阵阵风浪声。译者虽然仍旧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海景图,却牺牲了原文的头韵和拟声法,造成欠译。

  例2.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

  The gate of the Sword Parapet stands firm on its frightful height.

  One man defending it, a thousand men could not break it open. (Obata 译)

  汉语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心理联想作用在译文中是很难传达的。原诗描写山景,四用山部字,而在译文中这种联想作用已不复可见。

  例3.――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 ―The letter”B”.

  ―― ―什么东西可使道路变宽?

  ―― ―字母“B”。

  例4.――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

  ―― ―Because it makes ma mad.

  ―― ―为什么字母“D”象个坏孩子?

  ―― ―因为它使妈妈变疯了。

  以上两例的译文仅仅译出了字面意思,对于不懂英语的汉语读者来说,如果不加注释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句中的road,broad 和ma,mad 不仅起着组词成句的形式作用,而且它们的词义也都是句中重要的内容,词形和词义是构成句子双关幽默的双重因素,缺一不可,这类特定语境中的词形和词义的翻译,在译文中要达到同样的幽默效果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欠额翻译是不可避免的。

  例5.The stone fell on his head. (石头叭嗒叭嗒落在他的头上。)

  Tom fell asleep almost immediately. (汤姆几乎倒头就呼呼睡了。)

  The child fell into the water. (小孩扑通落到水中去了。)

  The kids are crying loudly. (孩子们在哇哇大哭。)

  以上各句的译文都不失为好译文,但译者为了增强译文的表达力,添加了原文没有的拟声词,属信息超载。

  三、文化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

  1、何谓文化?汉语中的“文化”最初见于《易经》,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而英语中culture 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延伸和丰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广义来说,文化可以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看,文化指的是特定人群的显形或隐形的行为模式―― 这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等。

  翻译首先当然要面对语言问题,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正如苏姗.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所说,“如果把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人身体的心脏,只有身体与心脏相互协调,人类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外科医生给病人做心脏手术时,绝不会不管病人心脏周围的身体状况。翻译人员从事翻译工作时绝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也就是说,译者处理的是两种语言,而实际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

  中英文化渊源不同,存在千差万别。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唯一外来要素是佛教,而英国文化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属于多元什锦文化。文化的差异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铸定了一个民族在性格、气质、宗教信仰、道德观念、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同其他民族的差别。

  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尽量谦卑,因此汉语中有许多诸如“薄礼”、“寒舍”、“拙作”、“大作”、“拜读”、“高见”、“微臣”、“下官”、“草民”、“民妇”、“贱妾”、“奴家”、“愈生”等等表示自谦与敬意的说法。而英美人强调表现自我,重个人价值,从不自贬。截然不同的固有民族性格造成的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我翻译上的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这类语义空缺不必弥补,而从翻译学的角度看,此类语义空缺是无法弥补的,是文化冲突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请看下例:

  例6.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If my lord believes all is lost for food, and his life is at an end, How can I live on alone, and alone in grief stand?

  2、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经过时间的磨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色彩鲜明的文化负载词( culturally- loaded terms) 会引起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非常不同的联想,因此要把这类词的文化底蕴传达给异域读者是很困难的。

  例7.晴雯听他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We’re the ones to blame.” This “we”, obviously meaning Pao- yu and herself, made Ching- wen even more jealous.

  例8.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 she’s hundred times so.

  ( 例7、例8 均为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的“醋意”、“吃醋”等词语均表示“男女关系上的嫉妒心理”,而英语中vinegar 根本没有这层含义。例7、例8 中的“醋意”和“醋罐子”,“醋缸”,“醋瓮”均译成了jealous。英语中jealous 不仅指男女关系上的嫉妒心理,亦可指任何其他方面嫉妒情绪的表现,具有很大的语义覆盖面,而对应词“醋意”、“醋罐子”等仅表示“男女关系上的嫉妒心理”,具有特指性和文化色彩。因此,例7、例8 的译文同时存在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现象:译文超出原文的是“男女关系上的嫉妒心理”之外的语义,流失的是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特指性语义。

  3、由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对欧洲文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的成语、典故在英语中占很大比例,大多在中文里是缺项。另外,由于英语民族的航海生活,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的说法,由于中国有大陆农耕文化传统,这些说法在汉语也没有对应词。这种时候也很容易产生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

  例9.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

刚刚一场及时雨,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岂不是画蛇添足。( 周方珠译)

  例10.as close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as wise as Solomon 智如诸葛

  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 未雨绸缪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 抓到篮子里便是菜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 掌上明珠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挂羊头卖狗肉

  以上各译文都才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其优点在于通顺易懂,不会给译文读者带来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但它们都有“欠额”与“超额”同时并存的现象:欠缺的是原语的民族色彩,超出的是译入语的民族色彩。又如:

  例11. Now you can meet good Samaritans again,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现在你又可以处处见到乐于助人的人了。

  例12.That joke you told us is as old as Adam, but I still think it’s funny.

  你给我们讲的那个笑话简直老掉了牙,不过我认为还是很有趣的。

  例13.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 22 situations, you’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re damned if you don’t.

  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

  以上各例采用了舍弃形象释义的翻译方法,译文意思清楚明白,但原文的民族色彩不复存在,造成欠额现象,同时原文民族色彩词的隐含意思被译者清楚表达了出来,又造成了超额现象。另外,直译释义的译法也容易造成超额现象。比如:

  例14.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选集》)

  The old saying,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simply means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该例保住了原文的民族色彩,但其释义又属超载信息,当然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不得已而为之。

  四、结语

  中英语言与文化存在千差万别,导致超额与欠额翻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翻译的超额与欠额都难以避免,“等额”翻译始终难以攀登。译者应当多方权衡得失,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针对不同的译文读者选择最好的翻译方法。同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彼此不断进行着渗透与融合,正如吕斌所说,“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笔者认为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翻译的超额与欠额会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潘绍中、赫迎红.谈谈汉英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 (3).

  [6]许均主编.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0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7 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