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科技英语翻译过程的多维思索

  王小凤 张沉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沙市 410004)

  摘要:本文从现代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英汉科技翻译实践为基础,探讨英汉科技翻译过程。文章指出,英汉科技翻译行为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认知框架、思维逻辑、认知心理等。本文探讨译者在创造性英汉科技翻译中的各种规律,以此来说明英汉科技翻译过程复杂性的特点。

  关键词:认知 逻辑 心理

  Abstract:Comp rehension and exp ression are two major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Linguistic expressions function both as triggers to activate and as anchors to stabilize the cognitive frames on which meaning in language relies heavily for its generation. The task of translation is hence to fin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linguistic exp ressions which help to activate the cognitive frames identical or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Besides, science translation hasmany restraints, such as logic thinking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paperwill expound translators’ logic thinking and psychology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science translation,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comp lexity of science translation.

  KeyWords:cognition logic psychology

  1 引 言

  “翻译”一词有“译事( translating) ”、“译作( translations) ”、“译者( translator ) ”、“译学( translation studies) ”等多个意思。翻译一体两面。一方面,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翻译过程也有社会的一面。一提起翻译过程,人们一般指的是翻译的社会化过程,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操控过程”,否认翻译个体性的一面,即翻译的心理过程。翻译过程中大脑到底是如何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做出了种种论述,提出多种翻译过程模式,有翻译过程的信息论阐释,如:奈达(Nida, 1969)借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提出逆转换模式,将翻译分成三个阶段:分析( 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和重构( restructuring) ; 贝尔(Bell, 1991)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源语和译语中的信息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翻译分两个阶段进行:源语语篇分解( analysis)和译语综合( synthesis) ;斯坦纳( Steiner, 2001)把翻译分成四步:信赖( trust) 、侵入( aggression) 、吸收( incorporation)和补偿( restitution) :另外还有霍尔姆斯(Holms, 1988)的翻译过程双层面分析,费尔墨(Fillmore, 1977)的翻译过程的认知解释和诺德(Nord, 1991)的翻译过程的功能解释等等。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从原文到译文的客观复制,而且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作用。译者要保持完全客观的、中立的译文是难以做到的。翻译过程是一个互动的、永无休止的动态过程,译者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自始至终都伴随着逻辑推理和心理活动。随着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翻译过程“黑箱”的兴趣越来越浓。

  2 认知框架与英汉科技翻译

  语言学的“框架”( frame)概念来自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 (1932)通过实验证明,人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受期望的影响,而期望是以图式的形式由心理表征( psychological rep resentation)的。计算机专家Marvin Minsky后来将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研究,认为人的知识是以数据结构( data2structure)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称之为框架,并用“框架”取代“图式”( schemata)。Minsky (1975)给框架下的定义是“表征常规情景的数据结构”。费尔墨最先把框架概念介绍到语言学,他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 提出“场景―――框架语义学”( the scenes and frames semantics) , Fillmore ( 1982 )认为,认知框架是体现人类经验的知识结构,具有图式的特征。

  科技英语词汇有许多特点,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词多义。一个常用词的词义依据其所处的不同框架, 辐射到各个不同的学科(如上述level) , 形成一个语义辐射圈( semantic radiationrang) , 圈内包含该词的全部含义。例如“level”一词, 其基本含义是“水平、水准”。但在不同的学科框架里, 其词义不同:

  sp lit-level viaduct多层旱桥; seed level播种深度; saturation level饱和值; pollution level污染程度; rail level 轨面; protein level 蛋白含量;sound level声压级; trace-level activity微量放射性; stocking level单位面积放牧头数; sea level attack极低空攻击: upper-level anticyclone高空反气旋;wide level disk垂真圆盘犁,等等。

  从框架理论看科技英译,就是译者在目的语中所采用的语言表达式能否启动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否则,框架系统要做相应调整。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认知模式在译者大脑活动时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可通过显现的词汇来进行框架调整。请看下例:

  (1) The cause for the transm issi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f that disease has not yet been found out. (那种疾病代代遗传的原因,迄今仍未被查明。)

  (2)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 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和接收活动物体的图像的。)

  (3) Its transm ission density is not known.(其透射密度不详。)

  (4) A car with a manual transm ission is assembled. (正在装配一辆有手动变速器的汽车。)

  “transmission”在例句1 中的意思是“遗传”,用在无线电、工程学中的意思却变为“传播”;用在物理学框架中的词义是“透射”,在机械学中,其词义变为“传动”或“变速”了。

  (5) In his own White House, Mr. Bush is encouraging a different chem istry with the man who has taken his place. (现在布什自己入主白宫,他很希望与接替他原来位置的人以一种不同的关系相处。)

  一般来说,人们对chemistry的期待是“学科”,即“化学”的意思,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chemistry在这里不属于“学科”框架,不能解释为“化学”,而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翻译中必须进行框架转换。有时候同一个词在同一个专业框架中也有好几个词义。如power,在机械动力学专业中,它有“力”、“电”、“电力”、“电源”、“动力”、“功率”等多种意义。

  英语词义灵活多变,有道是:“Words don’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words. ”(词本无义,义随人生。)作为译者,首先应明确原文所涉及的学科范畴,以便提高所选词义的精确度,得到妥当的译文。

  3 思维逻辑与英汉科技翻译

  著名的科学家钱临照教授曾说:作为科学翻译,所求的是“符合全文的逻辑思想”。因为“科学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把翻译视为逻辑活动而做更加广泛的研究,乃是翻译学的任务。”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它是由一种语言形态向另一种语言形态的对等转移或对等过渡。这种对等转移或对等过渡却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一定的思维为其桥梁和中介,即通过转换者的主体思维将转换对象进行思维分割,而后重新组合(思维)和再度表现(语言) ―――即以第二种语言形式展现出来。翻译是符号的转换,语言符号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转换,科技文章反映的是事物逻辑思维的结果,因此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无懈可击。作为译者,也就必须用符合逻辑的语言传达出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译者不仅要考虑句中的各种语法关系,更要注意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逻辑判断、对句子结构、语言环境、上下文和事理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奏效。

  (6) The defense against such weapons primarily centers on early discovery of possible launch platforms and their subsequent destruction. (对这类武器的防御手段最重要的是及早发现可能的发射台以及它们接着的破坏) 。

  “发现它们的破坏”竟会是“防御手段”之一,这在逻辑上讲不通。从语法上讲, their是物主代词,是作destruction的定语,但从事理上看, their (指platforms)实为destruction 的逻辑宾语,不能译为定语。译者没有从理据上和深层意义上验证自己的理解,只根据字面上的语言关系来翻译,以致译文与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译文应改为“对这类武器的防御,主要是尽早发现可能的发射平台,继而将其摧毁。”英语的逻辑性、组织性和理性形成了英语的“阳刚之美”。英语语法严谨,理性十足,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英语科技文章的造句也体现了美学特质,其中逻辑美是它三种别样的境界之一。

  (7) Fig 4. 8 shows a blade with a tip speed of 1278ft/S damaged by erosion of the hardened shield fitted at the inlet edge. (图4. 8出示了一个叶片,叶尖速度为1278英尺/秒,其进汽边的坚固防护层受到水蚀破坏。)

  这个句子有三层逻辑语义:句子的主要成分表示一层语义,两个定语各表示一层语义,一个由“with ”引出, 另一个是过去分词短语“damaged. . . edge”,三个逻辑层次,夹缠在一起。可是汉语的逻辑层次一个接一个,以短语或短句形式分立并行出现。因此,译文分三个逻辑层次,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又如:

  (8) Each cylinder therefore is encased in a water jacket,which forms part of a circuit through which water is pumped continuously, and cooled by means of airs drawn in from the outside atmosphere by large rotary fans, worked off the main crankshaft, or in the larger diese-electric locomotives, by auxiliary motors. (因而,每个气缸都围着一个水套,水套形成循环水路的一部分,由水泵驱动水在回路中不断地流动,并由大型旋转风扇从外部鼓入空气使水冷却。大型旋转风扇是由主曲轴带动的,而在大型电力内燃机车上则由辅助电动机来带动。)

  上句也同样展现了其逻辑的魅力。该句的主干同样很短, Each cylinder therefore is encased in a water jacket (因而,每个气缸都围着一个水套) ,但是,一个关系代词which,自然地连带出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以说明“水套”之作用: which forms part of a circuit,这个定语从句还未完,另一个定语从句紧跟而来,通过含副词的关系代词( through which)修饰前一个宾语从句的宾语part of a circuit (循环水路的一部分) ,这个定语从句说明水如何进入这个循环水路,如何被冷却。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即large rotary fans(大型旋转风扇) ,为了说明这种“风扇”是如何被驱动的,句子使用了(worked)引导的短语。上述句子的内涵是层层推演,如剥春笋。译文逻辑层次分明,思维严密,表达有序。

  4 认知心理与英汉科技翻译

  翻译是一种选择的艺术,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即一个心理过程。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双语之间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中外学者对翻译心理过程早就有所觉悟。林语堂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说过:“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其心理的问题。”(罗新璋, 1984)前苏联译论家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一种心理过程,即大脑皮层活动的某种形式。”(蔡毅, 1985 )在科技英语文章中,作者的不少重要的意图和要传达的信息并不一定直接显示在字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和笔墨之外。这就要求译者要像演员深入角色那样深入原文,把握作者的思路、洞察作者的意图,达到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只有这样,译者才有可能作出有把握的推理,获得正确的判断。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由于国外尤其是欧美许多科技文献的复合句居多,大量的长句是由一个中心词和连续套接的修饰成分组合在一起。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在其内容上都不允许把它们依其顺序译成汉语,较为有效的是将其依次分割。由于对象的复杂,相互分割的方式方法也极为多变,从语言―――心理的方面来看,有语义分割、语句分割和思维分割。而切割之后的句子,既要求不改变原句中的逻辑关联,又要顾及第二语的思维和表达,这样势必在切割中进行重新调配和重新排列。

  (9) Radial bearingswhich carry a load acting at right angles to the shaft axis, and thrust bearings which taking a load acting paralled to the direction of shaft axis are main bearings used in modern machines. (承受的荷载和轴心线成直角的是径向轴承,承受的荷载和轴心线相平行的是推轴承,这是现代机器上使用的两种主要轴泵。)

  上文的汉译中有“意译”的成分,而且“意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意译的好坏高低,在我们看来,就是主体思维程度的高低。我们强调翻译的心理形式和语言形式,就是意在打开译者的思维,而不是过于拘泥于词语本身。

  另外,正确地选择科技术语,还需要扩大自己的认知领域,辨认多种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概念,这样的认知心理准备应是译者自觉养成的习惯和行为。

  (10) This ( collective effect) is particularly activ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scip lines: for instance, a chemistry idea app lled to biology, a mathematical concept app lied to physics and so on. (这种集体效应,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尤为活跃,如: 把化学上的某个想法施用于生物学,把数学上的某一观念施用于物理学等等。)

  上句中将interface译成“交叉地带”,恰好反映了译者思维上的创造性,只有当译者注意到认知心理加工的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才能产生灵感思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搞好科技翻译不但需要广博的语言知识和科技知识,而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力必须是顺着作者的思维去推理,去判断。因此,能否获得正确的语义推导,不仅需要正确地认知知识范畴框架,同时也需要启动译者积极的心理机制,从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5 结语

  科技语言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论证自然规律、反映事物本质或记录科技成果。其根本内容就是揭示客观世界,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其根本特点在于严密的逻辑思维。原语的逻辑性既给了译者逻辑思维的框架,又要求译者以译文读者的逻辑思维去再现原文的逻辑特征。同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形式,它是想象、理解、贯通、顿悟等多种心理因素、心理功能的有机综合体。翻译过程从输入到输出涉及到多层面的思维过程和各类知识结构的问题。因此,译者要运用语言和科技两方面的知识,尽量减少个人语言风格,排除好恶、褒贬等心理干扰,调节译文,以便使语义等值,概念吻合。对于科技英语翻译,一味强调译文的客观标准,忽视译者的主观作用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仅要承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逻辑和心理因素,还应当对此加以分析,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最终达到科技英语翻译的目标。

6 参考文献

1 巴尔胡达罗夫(蔡毅等编译) . 语言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2 蔡寒松,刘葆婷. 英语因果关系句汉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个案研究. 外语研究, 2000, (3)

3 罗新璋. 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4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5 王建国. 科技翻译的灵活性与模式化.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2)

6 张梅岗. 科技英语修辞.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8

7 张梅岗. 英汉功能翻译.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8

8 Bartlett, F. C. Rem em ber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9 Eugene A. Nid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69

10 Fauconnier, Gilles.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 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1 Fillmore, C. J.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A ] C. Cogen, H. Thomp son, G. Thurgood and K. Whistler ( eds. Proceedings of the B 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 ) [ C ]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75

12 Fill more, C. Frame semantics. [A ] In: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 C ]. eds.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1982

13 James Holm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oym and van den B roeck [A ]. Amsterdam, 1988

14 Minsky,M. A framework for rep resenting Knowledge[A ]. P. K Winston ( ed. ) .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 [ C ]. New York:McGraw Hill, 1975

15 Nord, Chri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msterdam At lanta, GA, 1991

16 Roger T. Be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1991

17 Turner,Mark. Reading M ind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科技英语翻译过程的多维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