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季羡林26日再次表达了对翻译的重视和热爱,强调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也是几千年中华文化永盛不衰的原因。
“我一生都在从事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我深刻体会到翻译在促进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永盛不衰,就是因为,通过翻译外来典籍使旧文化中随时能注入新鲜血液。”季羡林在中国译协举行的“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的书面发言中说。
中国译协当天授予季羡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中国译协会长刘习良说,中国日益成为有影响的大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加,翻译的作用更加凸显。据他介绍,中国的翻译经历了三次高潮:魏晋至唐朝的佛经翻译、“五四”运动时期的马列著作翻译,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翻译工作。
“正是经过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才使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翻译恰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或经贸交流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刘习良说。他在翻译家表彰大会上获得“资深翻译家”称号。
翻译质量下降一直是翻译家们忧虑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阻碍跨文化的交流。刘习良表示,目前全国职业翻译人员达6万多人,非职业翻译人员还无法统计。总体上翻译力量并不弱,但翻译的成品比较差,根本原因不完全是翻译水平问题,而是由于有些翻译者过于浮躁、急功近利造成的。
刘习良举例说明目前翻译界的一些窘况。如果国外出版一套畅销书,一些国内出版机构可能临时组织三、五个翻译工作者,短时间内就把这套书翻译出版。这就很难保证翻译质量。而翻译质量下滑,就无法保证信息准确畅通传达。
针对目前全民学外语的现状,刘习良认为,懂外语和翻译是两码事。翻译需要语言、知识积累以及对各国文化背景的了解。实际上,高端翻译人才非常短缺。
“要想做好翻译,懂外语,会几个外语单词,拿本字典翻翻是不行的,必须下真功夫,下大功夫。”季羡林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