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译写”做了减法做加法

  对外语作品历来有“翻译”和“编译”之说,最近却冒出个叫“译写”的新名词。北京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的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2005年最新作品《沉没之鱼》,因上海年轻悬疑小说作家蔡骏的“译写”而大受业界关注,“翻译”和“写作”的尺度把握问题引起争议。

  超越了翻译界限

  《沉没之鱼》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来自旧金山的一行12人,准备启程前往兰那王国旅行,领队陈璧璧却在出发之前意外死亡。旅途依旧展开,而陈璧璧化成魂魄跟随着他们……北京出版社对此书中文版出版的操作手法也有一点“离奇”:首先由几名学生完成“单词变单词”的基础翻译稿,这些翻译者不署名;再由蔡骏运用文学语言,将基础翻译稿“细致地改写一遍”,使之“适合大多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书上署名蔡骏“译写”。据悉,蔡骏对他认为过于冗长的原稿内容作了精简,又增加了几部分内容,还重新编排了章节。而这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不少人称此种做法已经是对原著的二度创作,是对原作者谭恩美著作权的一种侵犯,超越了翻译的界限。

  举出林琴南之例

  蔡骏在自己的博客上对此进行了一番解释,举出近代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琴南的例子,说明此种翻译形式早已有之:“他本人不懂外文,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林琴南先生翻译西方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懂西文者口译原著,再由他以文言文记述一遍。经他之手翻译的作品,竟似重新创作了一遍,以典雅的文言文讲述欧美的故事,别有一番风味。”对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赵月瑟表示,现在的状况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并不是找不到懂原文的合适翻译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当然应该忠实于原著。

  贸然改写不慎重

  曾翻译过谭恩美重要作品《喜福会》的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惊讶地表示从未听说过“译写”这个词。同样身为作家又当过翻译者的她,不甚明白“译写”的必要性,她觉得翻译是一桩不易之事,特别是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神韵,加上谭恩美又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没有通读过原著、体会其文字韵味便贸然改写,不太慎重。

  背后有无良书商?

  蔡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出版社给他的承诺是,他在润色语言的时候自己有一定的自由度。该书的出版策划者李寻欢则含糊其辞地表示,谭恩美本人知道该书中文版要对原书情节做一些删节,但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一些网友认为,蔡骏认为原著“冗长”,因此要对其做一些删节,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而已。读者看到的不是谭恩美的作品,而是蔡骏的作品。蔡骏博客上,有网友的评论言辞尖锐:“谭恩美怎么会容忍你这样来改写她的东西?不如老老实实承认是跟无良书商勾结骗钱吧。你们开了一个恶例,以后出版社都可以为了赚钱请个名人来改写原作了,这是欺负外国作家不懂中文。”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译写”做了减法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