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服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因为受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所限,国家发展实行一种高度计划的模式,对翻译工作制定了统一的计划,进行统筹的安排。中央和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对有关翻译人员进行培训,承担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翻译任务。这种模式在当时来说对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人数大幅度增加,翻译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翻译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现实却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与专业结合的翻译人员大部分依附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较少从各自承担的翻译活动中独立分离出来,在分散中无法形成规模化的效应。其次,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个人化的行为。翻译人员只能在工作之余对外承接一些翻译服务任务,缺乏开放性和可比性。可以说,翻译服务在当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为独立存在和发展,致使翻译服务作为一种商业行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扩大,翻译活动也随之增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一方面,政府各机关、有关公司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内部设立的翻译机构仍在继续运作,它们除了完成国家布置的有关翻译工作或份内的工作任务之外,往往会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接收外面的翻译工作。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些机构培养了一批专职翻译人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是中国翻译从业者中的核心力量。另外,面对社会需求情况的变化,这些机构都或早或晚地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翻译公司,成为中国翻译服务形式转化和翻译市场形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的全面展开和进一步深入,与日益增大的翻译需求量相呼应,一些纯粹以社会为依托、面向市场的翻译公司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翻译领域出现了大量专业的翻译服务企业。在企业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下,一些翻译机构逐渐脱离了原来依附的“母体”,初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专业资质的独立企业,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紧靠社会,面向市场”的翻译服务企业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聚合和训练了一批专业翻译人员,使原先的“依附型”翻译生存模式产生了松动和改变,为国内翻译翻译服务市场的形成和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到1998年以前,北京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不过109家,而截至2005年底已经达到了800家以上。从全国范围看,翻译公司的设立已经遍及到了省级城市,发达地区的地区级甚至县级市也都设立了一家或多家翻译公司,像沈阳这类省级城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专业翻译公司已近20家。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翻译服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初现雏形,翻译市场也已经初步形成,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翻译服务业务已经渗透到国内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成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与之相伴的,一些制约翻译服务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缺乏翻译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和认证标准。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暴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种状况极大地损坏了翻译服务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缺乏整体质量控制和评判标准。翻译服务企业内部和客户无法对翻译产品的品质高低进行“有根有据”的准确判断,从而无法做到奖优罚劣、优胜劣汰。
――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统一的管理。翻译服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翻译服务企业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压低成交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市场陷入始终无法做大的恶性循环。
――缺乏对翻译从业人员权利的保障。具备专业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
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一个明显的后果,即,翻译服务作为一个整体,其形象和总体质量趋于下降,翻译市场被分解,甚至产生了短暂萎缩的趋势。
应该看到,在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每个行业,中国业已加入WTO的今天,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何振兴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提升翻译服务的整体形象,已经被提到了一个迫切的日程。而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优化中国的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提高翻译行业的自我规范能力,加强翻译行业的自我管理,使中国的翻译行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已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前,中国翻译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逐步认识到了中国翻译服务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纷纷撰文提出建议和对策。中国翻译协会作为中国翻译界唯一的全国性组织,也已开始采取措施改善这种状况。
2002年11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了第九个专业委员会――翻译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和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2003年,该委员会与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编制了中国翻译领域的首批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 第一部分 笔译》和《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这两个标准已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于2003年11月和2005年6月正式公布。这两个规范第一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服务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保密义务、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2004年11月,中国译协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对中国译协章程做出了修订,中国译协的社团性质由过去的学术性向行业性方向延伸,更多地参与行业自律和规范工作。可以说,这些国家标准和相关政策的颁发和实施将有利于翻译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对翻译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翻译工作者从业素质管理的力度。2003年,国家人事部先后颁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决定将翻译职业正式纳入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系列,对翻译从业人员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加强翻译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目前,这项考试已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报考者和通过者逐年大幅递增。可以预计,这一考试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将会日益扩大,并将逐步被全社会所接受,使中国翻译行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其中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展开。虽然从总的看来,我国翻译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译界同仁上下同心、共同努力,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译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