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追逐名人成为社会时尚,名气越大越受吹捧的当下,数十位知名学者、翻译家、出版人对一位名气不大但成就不小的学者――施咸荣的崇敬与怀念,表明了社会的良知:对知识的尊重,对做过贡献的普通学人的尊重。
施咸荣的名字,可能不少人会比较陌生,但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众多译著很多人耳熟能详。最早把这些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就是施咸荣,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果卓著、贡献很大的文学翻译家和美国文学研究专家,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译有外国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其中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等论著;《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王冠上的宝石》《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富人,穷人》及《土生子》等;主持编辑并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等作品。
施咸荣,1927年生,浙江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同年8月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1993年5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66岁。
11月8日,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等六家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施咸荣翻译学术研讨会”。王缉思、资中筠、金圣华、金灿荣、章祖德、杜高、文洁若、李文俊、董衡巽、黄梅、梅绍武、屠珍、傅惟慈、杨武能、薛鸿时、张梅芬、朱士达、陆建德、潘小松、桂扬清、任吉生、仝保民、隋丽君、李景端等众多学者、翻译家、出版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忆念这位令人尊敬的同行。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在贺信中说:“施先生是我最为敬佩的翻译家之一,认识先生后得以常常向他请教,无论为文还是为人,都从先生那里得到诚恳的帮助和有益的启迪。最后一次看他,告辞时先生双目微闭,一滴清泪潸然而出,彼情彼景,历历如昨。”他认为先生“学养深厚,特别对美国政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见地独到,晚年对美国通俗文学的译介,填补了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尤为爱惜青年”。
施咸荣在翻译外国文学、特别是译介美国文学方面的成就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中国译协副主席李文俊说,施咸荣的翻译,数量多,门类广,效率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着手翻译美国进步文学,黑人文学、现代派文学、通俗文学等他都做过翻译,是一位多产翻译家。董衡巽说,施咸荣很勤奋,既搞翻译,又搞研究,发表过许多评介美国文学的学术文章。梅绍武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施咸荣经常来借书,有时还开出美国新书目,推荐我们去选购,那么早他就开始研究美国文学了。朱士达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说明施咸荣在翻译工作中的远见卓识。对于这样一部反映美国反叛思潮的作品,施咸荣认识到有批判地介绍这种思潮,可以为阅读者提供积极的借鉴,因此在“文革”之前就翻译出版了这部作品,在当时,这是需要眼光和魄力的。
施咸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十分敬业的出版家。老出版家孙绳武因高龄不便到会,特地写了长篇书面发言。他说,新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西方文学巨著《莎士比亚全集》就是施咸荣负责编辑的,选择版本,校勘译文,找专家补译,直到为全集写序,都是他精心做的。任吉生补充说,精心编书、勤奋研究,是施咸荣当编辑的一个特点,他知识面广,有时连大学里的译者还要向他请教。1978年成立的“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外国文学研究社团,它促进了出版界与学术界的交流与协作,施咸荣正是这个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过副会长,还承担了多期《美国文学》丛刊的编辑工作。这种学者型的编辑,是青年编辑的榜样。
81岁高龄的老翻译家傅惟慈在发言中谈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要研讨的不仅是施咸荣一个人,而应该是与施咸荣同辈的那一代翻译家。这一代翻译家通过自己的翻译,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外国古典的特别是当代的文化成果和社会现象,使禁锢了多年的读者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戏剧理论家杜高更以切身的感受说,正是施咸荣翻译的《等待戈多》,把西方荒诞派戏剧介绍到中国,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戏剧界,并由此在北京、上海出现了面目一新的先锋舞台剧,进一步推动了戏剧的改革。由此可见,翻译家在对外开放中,起着思想先导者的作用。资深出版人李景端概括了以施咸荣为代表的这一代翻译家的三个可贵特点:对翻译事业的执著,不计较名利;专业功底深,外文中文都精通,不少人熟悉几种外语,而且知识面广,有译德;思想与时俱进,思想开放,善于吸收新事物,视野开拓,有批判眼光。李景端说,现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文艺形式,诸如意识流、时空倒叙、荒诞剧、先锋剧等等,当年主要是经这一代翻译家翻译介绍到国内来的。像施咸荣翻译《等待戈多》,董乐山翻译《一九八四》,梅绍武翻译阿瑟・密勒戏剧,李文俊翻译难懂的《喧嚣与骚动》等等。李景端呼吁,要充分评价这一代翻译家的贡献,重视这一代翻译家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
来源: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