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所张捷研究员退休13年了,已经73岁的他“退而不休”,不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且将托尔斯泰120万字的鸿篇巨作《战争与和平》重新译出,受到业内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张捷原籍浙江诸暨,1950年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院校调整时,来到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继续学习,1957年于该院研究室毕业,分到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1979年调到我院外文所,从事俄苏文学的研究工作。1984年和1991年,他作为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成员和访问学者两次访俄,进行实地考察。他80年代翻译的哈米特・古利亚姆的小说《双重身份的人》获得了“乌兹别克作家协会奖”。
张捷1991年退休后,追踪苏联、俄罗斯问题研究动向不曾间断,继续进行着翻译和研究工作。他向老伴学会上网后,天天都要到俄罗斯的网站上查看俄罗斯的主要报刊,看到有价值的就下载保存,因而积累了许多相关的专业资料。1993年他与钱善行合作翻译出爱伦堡的中篇小说《暴风雨》。1994年又译出《屠格涅夫文论》,还出版了研究著作《苏联文学最后七年》。此书出版后,俄罗斯《真理报》以《俄罗斯文学的精神艾滋病》为题,做出了长篇评论。1998年,他与苏俄文学研究家李辉凡合作,出版了专著《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2000年,他又出版了《俄罗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这本书收入十几位俄罗斯作家写的反映苏联剧变前后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大变动时期社会情绪的变化。该书出版后引起学术界评论界关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文联出版社、作品与争鸣杂志社、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召开座谈会,贺敬之、叶水夫、郑伯农等学者参加座谈研讨,产生了较大反响。2003年,张捷以大量翔实的新材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出版了研究述评20世纪俄罗斯文学热点问题的著作《热点追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此书出版后,《俄罗斯话语报》配图发表长篇述评。由于长期的关注和积累,张捷也写出一些介绍俄罗斯方方面面的文章,他写的《俄罗斯六大财团》、《雅科夫列夫其人其事》等文章,都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引用,引起国内有关人士的关注。
1997年,译林出版社为了出版一套《世界古典文学丛书》,邀请张捷重译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托翁这部不朽之作连续写作了15年,篇幅浩大,史料丰富,结构复杂,几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相互交错,共有500多位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同时登场,反映了19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因而翻译难度极大。
张捷仔细研究了《战争与和平》的出版过程,起初他曾想根据目前最全的《托尔斯泰全集(百岁纪念版)》的版本翻译,但经研究比较,发现“百岁纪念版”没有根据手稿进行校勘,错讹多达1800多处。后改为采用上世纪70~80年代之交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22卷集)》的版本。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使新译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张捷做了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他阅读了大量对托翁的研究文章和1912年俄国卫国战争前后的有关史料。在翻译过程中认真研读原文,碰到在理解上拿不准的地方时,参阅了美国纽约1931年出版的康・加尼特的英译本,力求做到正确理解和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这使他的译文在准确性方面比以往的几个译本要更胜一筹。为了让读者正确理解原著,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写出了两万多字的《译序》,对这部小说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并根据需要,给小说的正文加了600多个注释,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地点、引用典故出处、宗教节日、宗教仪式、民间习俗和200多个历史人物。这使新译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各卷内容,征得出版社同意,将“百岁纪念版”正文后面的各章内容概述译出附于书后。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张捷边进行研究,边进行翻译,解决了许多过去译本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托翁这部传世之作更加准确、生动、迷人。这个新译本一上市立即受到好评,并很快脱销,译林出版社又重新增印。
目前,张捷的新作《当代俄罗斯文坛扫描》和《当代俄罗斯文学纪事(1992~2001)》已经杀青,他与郭奇格合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也即将出版。这位虽患有糖尿病,但孜孜不倦勤奋工作的老学者,还将继续为读者不断奉献出优秀的精神食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