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为)“联络官?是不是各种活动安排表后面的联络员?”“翻译,不就是动动嘴皮子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工作人员这样理解会展联络官与翻译。11月7日,刚参加完“两会一节”活动的联络官和翻译们却告诉记者:“我们不仅是传声筒!”
“我们要做‘万金油’”
在广西区人事厅公布的一份材料中,会展联络官被定义为“具体负责接待外方主要领导人或重要商家,直接沟通和反映中方意图及外方需求的工作人员,是和代表团接触最密切的人”。作为专门接待菲律宾团的联络官,43岁的练晓雯对此定义有更深的理解。“联络官不仅要会流利的外语,还要具备多种素质,像‘万金油’一样,哪里都能抹!”
东盟国家的信仰、饮食习惯、住宿习惯等,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让联络官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广西区人事厅特意组织了一个“会展联络官培训班”,经过数月的专业培训及严格考核之后,才能担当联络官的重任。
说起博览会期间的工作,练晓雯感觉最深刻的是“外事无小事”,每个细节都不能出意外。因此,联络官们必须提前很长时间就与所要联络的国家团队联系,并商量好诸如每天吃什么、住什么、做什么等等细节。“其实,语言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的是要寻找共同的话题,才能流畅地沟通。”因为是和菲律宾团接触最密切的人,练晓雯除了基本的语言基础外,还专门学习了菲律宾人的生活习惯、感兴趣的内容等等。“菲律宾团来回不过是3天时间,但我们从学习到正式上岗,差不多用了半年。”
练晓雯还是联络官培训班的班长,她认为此次联络官这个只有几十人的团队,“整体做得都很好,在实践的同时,也经受了各方面的检验”。
“百科全书装在脑子里”
王莹是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级翻译之一。“在进行笔译时,我们常常自嘲是打字员。”王莹告诉记者,此次博览会的翻译任务实在太多了,从街头的英文横幅,高尔夫球场的指示牌,到一沓一沓的英文材料,都是他们翻译的。因而,他们必须以“打字员”的速度,才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速度最快的一次,王莹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翻译了20页的中文专业资料。
在11月4日进行的一个签约仪式上,王莹又做了交替翻译。中外双方的官员每讲一句话,王莹都要马上用另一种语言说出来,翻译得十分迅速。不过,这还算好的,至少双方还有发言稿之类的材料。最“要命”的,就是既没有材料,又要马上完整表达意思的翻译了。
在吉林省推介会上,来了几个“老外”,王莹被临时调了过来,为“老外”做耳语翻译,也就是在别人耳边同步轻声翻译。“其实翻译很动脑子的,特别是那种发言人还没有讲完,就要一边翻译的活,几乎就是同声翻译了,很考验人的能力。”王莹介绍说,翻译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在博览会期间,有个代表团在开会之前丢给她一份材料,上面有很多国际性大公司的中文名字,要马上译成英文。“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单词表达,但公司名称却是独一无二的,我只好当场打电话向其他的高级翻译求救。”
说起那时的紧张气氛,王莹印象十分深刻,“所以我们翻译不仅做传声筒,更要把百科全书装在脑子里,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马上拿出来。”
“希望南宁不要翻译外援”
为保障“两会一节”在语言沟通上不“卡壳”,外交部和商务部都分别派来了两名高级翻译,协助各项工作。说起这件事情,广西的高级翻译们就觉得有点遗憾。“其实我们的翻译经过培训之后,也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在采访中,不止一个博览会的高级翻译这样告诉记者。菲律宾团的官员在填写服务反馈意见时,对广西的翻译志愿者赞不绝口之余,也写道:“如果人才都能本土化,那就更好了!”
据记者调查,在一部分高级翻译忙得不可开交的同时,一些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蹲点”的机动翻译,则显得十分空闲。“我们差不多一天就能碰上一个外国人,指指路什么的就够了,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好几个高级翻译向记者表达了一丝失望:他们在经过严格的学习和筛选之后,十分希望用自己的才能,为“两会一节”多做些事情。尽管事情不多,但翻译们仍然十分敬业地表示:“在这个地方,可能碰到的事情确实不是很多,但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在岗。”
不仅有高级翻译如此认为,会展联络官也建言说,只要充分挖掘南宁各单位的外语人才,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南宁完全可以承担起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翻译,以及与外国联络的重任。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