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中国翻译大而不强 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以上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全晓书 樊曦)连续九年年均新版译著上万种、《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外国名著的中译本竟多达十几二十个……随着国门日益对世界敞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带来了翻译数量和品种的极大丰富,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国”。

然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5届全国理事会上,众多与会的翻译学家们却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中国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仍有很多。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至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达到9.44万种。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主任任吉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翻译质量粗糙仍是令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备感头疼的一个问题。”任吉生说:“近八、九年来,一些出版社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大量组织重译外国文学作品,而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拼凑他人译作的抄袭现象。”据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介绍,中国的重译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2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版权保护《伯尔尼公约》,此后翻译外国当代作品便需引进版权。因此,很多出版商将目光投向了古典名著,一时间各种新译本充斥市场。许钧认为,严肃的复译应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对原作新的理解、新的尝试、新的表达,是一项艰苦的再创造工作。但是,在重译潮中,《红与黑》出现了26个不同译本,《堂吉诃德》也有十几个译本,有些质量平庸,有些干脆就是胡译、抄译。

与文学翻译质量低下的问题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差错现象更加严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指出,在中国,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

林戊荪认为,造成总体翻译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是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即使如此,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分析说,首先,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政府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

林戊荪说,要改变中国翻译界现状,建设真正的“翻译强国”,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而且应该“文学翻译和实用翻译并重”。此外,应该通过翻译资格认证等手段加强行业规范,保证翻译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水准。中国人事部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统一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这一举措被很多翻译家称为“中国翻译界近年来取得的最重要进步之一”。目前,这一考试已举办了两次,约4600人参考,平均通过率为3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中国翻译大而不强 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