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经济――期待产业化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将给翻译市场的发展带来难得发展机遇
翻译对于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更给翻译市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起草了《翻译服务规范》,报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可望在年底可公布。该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它是我国翻译领域的第一个关于翻译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的重要文件,其出台将有力推动中国翻译经济产业化的到来。
市场前景巨大广阔
目前全球翻译市场的年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0亿元人民币。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翻译市场的规模将在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而中国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发展空间巨大。而且随着因特网的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到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2002年10月,交大铭泰(北京)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世界上首家采用网络翻译连锁经营形式运作的“东方翻译工厂”,正是看好了网络翻译服务的巨大市场前景。
同时,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员也在迅速增加。据北京市工商局企业登记注册处的资料显示,1998年以前,北京市以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社的名义注册的企业不过109家,而截至2002年底已经达到800家以上。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械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点的地方化等等。服务人才梯队建设也日渐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指定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为外语翻译人才供给城市。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及外语专业人才等组成的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活跃在中国翻译市场中。
瓶颈问题不容忽视
然而,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中国翻译市场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虽然过百亿,而现在国内的翻译公司仅能消化10%左右。由于人才、技术的不足,大量的外文信息并无翻译。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信息流,导致中国失去大量的商业机会。业内专家指出,多种因素制约着国内翻译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暴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译文质量低劣。一些资深翻译专家曾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翻译界普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业务水平有限、译德低下、唯利是图的氛围,这种状况极大地损坏了翻译服务市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目前国内市场翻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服务抗衡。
――缺乏整体质量流程控制;现在的各种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的,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会的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举例来说,翻译的问题甚至影响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就认为,中国近百年无获奖者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
――翻译服务竞争十分激烈,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压低成交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市场陷入始终无法做大的恶性循环。
――具备专业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不得不一再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合理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观念的尚未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附加值低的事业。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寻求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求省图快,反而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建立标准:产业化的基石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译联理事黄友义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形成以下共识:翻译在人类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翻译工作是一项基于专门培训的专业性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推行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包括翻译就业准入制度和翻译公司准入制度,促进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
2002年11月,国家民政部成立了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除了在2003年通过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外,2004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还将举行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继续参与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并通过《翻译服务译文质量标准》,使之继《翻译服务规范》之后的成为第二个翻译服务行业推荐性国家标准。这些国家标准的颁发实施将有益于翻译产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翻译工作者从业素质管理的力度。前不久,国家人事部先后颁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目前,考试已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翻译资格考试是与提高从业者素质,促进翻译行业市场化和职业化程度的目标相一致的。它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
虽然从总的看来,我国翻译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但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将为翻译产业化提供的坚实保障,翻译经济也终于将喷薄而出。
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翻译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翻译信息化的实施,也将成为自身的创新性变革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服务的关键。
而在目前,中国翻译信息化的状况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在翻译工作的典型场景依然是:翻译工作者面对着厚厚的文字资料,戴着老花镜或者拿着放大镜吃力的翻阅着、抄写着,旁边放着同样厚厚的外汉词典以备翻译者查阅;如果遇到一些生冷古僻的词,他还不得不去多方查阅更大部头的词典,或者向他人请教。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是翻译文学作品、古典文献等与现实距离较远的文献倒也罢了,但如果是翻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与市场竞争休戚相关的经济论文或国际市场最新动态,这样的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的。而以目前的翻译队伍的结构状况来说,翻译信息化的开展也显得困难重重。许多翻译界的老专家、老工作者连怎么上网发E-mail都不会,更遑论什么用翻译辅助软件来翻译外文资料和信息。
但翻译信息化的大潮是不可阻挡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许多翻译企业也在努力调整着自身,积极进行着翻译服务的革新。如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依托互联网和自身12000名合同译员的优势,开始了翻译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他们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今年5月,重庆有一个28万字的美国税法教材需要翻译,由于要赶印出来抢占市场,客户要求1周内就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如果按常规翻译模式来运作的话少说也得一、两个月,许多翻译公司都不敢接,但东方翻译工厂大胆地接下来了。接单后,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全国各地擅长经济、法律的数千名合同译员发送信息,结果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200多条可以接活的回复。公司再根据数据库的译员资料,筛选了8人接手该项目,并请一位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的攻读美国法律的在读博士担任该项目组的组长。这8人首先确定了术语标准,然后分工协作按章节翻译,由组长来把控进度。小组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雅信CAT》的帮助下,仅用了5天就圆满地完成了该项目,赢得了客户的由衷赞许。值得一提的是,小组成员的沟通、该项目具体操作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这充分体现了翻译信息化快捷高效的特点。可以预计,这种模式将在未来几年内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翻译产业化的重要体现。
服务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翻译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更快地为市场服务,为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国家一些迫切需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和国产化水平的行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工业重大支柱――汽车行业为例,虽然2002年汽车业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甚至位居各行业之首。但是核心部件和工艺国产化以至于更基本、更重要的自主开发汽车整车的能力和速度仍较为低下,使得年产量处于全球“坐五望四”位置的中国汽车业仍然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制造业几乎成为著名外国品牌的中国化组装厂。
其实我国汽车行业一直努力在提高我们自己的制造水平和技术水平、实现自主开发能力,使汽车制造业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把国产化目标作为吸引外资、建立合资企业、提升国内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学习韩国模式(产品主导型即自主开发型)、避免巴西模式(产业依附型即外资主导型)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业界的共识和目标。
因此与之相适应,与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科技、文化产业开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翻译产业更是首当其冲。因为当前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全部为非汉语母语语系。在汽车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跨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必然更加频繁,它直接影响着对外国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对加速国产化至关重要。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帕杰罗速跑汽车下线为例,涉及到技术、培训、服务、市场等方面的内容需要翻译的字数就数以百万计。由此看出,汽车行业的翻译需求确实巨大。
面对客户的资料海量需求和服务高效要求,只有具备管理网络化、服务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拥有大吞吐量能力的翻译企业才能适应这种需求。东方翻译工厂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拥有全国最大译员资源且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的专业机构,东方翻译工厂可以提供超过60种语言的服务,文字月吞吐能力已达50万字以上。在针对汽车行业用户的看护式服务中,他们采用了“1 + 1”配对模式,即一个翻译专家和一个汽车行业专家进行配对,有针对性的解决传统翻译模式无法确保客户行业性的突出问题。他们以目前国际领先的雅信CAT技术为内核,通过与客户的良好沟通而获得专业语料的积累,使东方翻译工厂完全可以确保“让客户交代话只说一次、重复的句子只需翻译一次”。这不仅在效率上实现了较之传统纯人工翻译模式的数倍提升,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一直困扰汽车企业在选择翻译机构时所面临的翻译机构行知识不强、对客户不了解、人员不稳定影响相目质量等问题,使客户做长期项目时,整个项目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东方翻译工厂的翻译高质量和专业化水准获得了一汽集团、天津丰田、北京吉普车公司、上汽奇瑞汽车业著名企业的青睐和信任。
政府部门的对于翻译的需求也同样在扩大。为适应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出现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日益迫切的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内地各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但在推进这一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如城市整体国际化形象不完整、推进速度慢;新兴产业建立过程中技术转换慢;对外招商合作工作没有语言支持变得束手束脚。因此,“信息化城市语言解决方案”正是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的主要途径。众多翻译服务机构、公司在为政府服务的过程中大显身手的同时,自身的实力和品牌无疑也在获得飞速提高。
不过翻译公司不应该只盯着国内市场那一亩三分地,国际市场的舞台给广阔深远,也给了国内企业更多的驰骋空间。同时翻译公司、翻译工作者的目光应该看得更为深邃长远一些,通过翻译将国外的先进文化进行吸收、引进甚至改造,同时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向世界宣传与推介。日本翻译《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文学作品,竟剖析到其中的战略战术,并成功运用到商业活动中。韩国在举办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将本国文化翻译成80种语言和文字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外宣传,让世界欣赏到“高丽风”的迷人魅力,促进了韩国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这些例子都体现翻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终极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翻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好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难得契机,中国翻译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